|
发表于:2014/9/11 分类:传统文化论坛 浏览(3893) 评论(0) |
来源:《广州日报》2014年02月11日 作者:张涨
英国 淡出申遗行列
英国政府对以往“申遗”政策进行了公开质询并统计了每年的“申遗”费用,年花费约40万英镑,年维护费用约15万英镑;而每年世界遗产景点所带来的收入,远不及申遗成本,当地政府更认为“世遗”在推动当地旅游和经济复苏方面的作用被夸大。英国在2008年宣布逐渐淡出申遗行列。
意大利 低票价重保护
拥有世界遗产数量最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景点门票统一由国家制定,票价最高的比萨斜塔也不过15欧元。门票价格虽然不高,但意大利政府对于世界遗产的保护经费保证方面的工作却不遗余力,每年大约有20亿欧元的财政预算保证开支。更在1996年以来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将彩票收入的千分之八作为文物保护的资金。
法国 遗产保护有章可循
法国更是全世界首个制定现代遗产保护法的国家,1913年法国通过的《保护历史古迹法》规定了申请保护的范围、程序、所能享受的税收优惠等,涉及面之广之细致,就连相关专业保护人员的细则都有章可循。
印度 设国家文化基金会
虽然经济条件并不十分优厚,但印度文保部门对文物的保护不遗余力,其中最有效的机制莫过于建立国家文化基金会。国内外团体和公众可在免税的前提下,通过基金会对项目进行捐助;基金会促进私人企业参与到保护文物、修复文物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寻求国际合作的机会,这样的一个多方参与的模式,不仅仅让世界遗产保护的资金有了后盾,也动员起全社会上下珍惜、保护世界遗产。
观察眼
申遗有益 但不能本末倒置
多年来,申遗热在各地上演,单个评不上就打包评,今年评不上明年再评。但这股热情的背后,很多项目却难言与保护文化遗产的本来目的有多大联系。尽管申遗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但事实上,当下许多地方的申遗举动,更加看重的是两本“账”。如此本末倒置,好经也有被念歪的可能。
一本是经济账。众所周知,申遗成功往往伴随着门票涨价、游客增加,知名度飙升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对地方政府来说极具吸引力。所以不难解释为何很多地方哪怕收不抵支也要豪赌申遗,根本原因在于这被看做一项“高投入、高回报”的投资举动。而另外一本则是政绩账,由于世界文化遗产名号的稀缺性,一旦申请成功,地方上便有了政绩可写。申遗没有错,但只盘算这两笔账,而忽略了申遗的本来目的却是大错。
要拉动旅游经济,更应该看重的是旅游市场的整体培养,世界上一些知名的旅游国家,比如瑞士、泰国,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并非排在前列,凭借的是良好的旅游配套服务和独特的自然风景。反之,如果宰客、强制购物等现象频频发生,哪怕申遗成功也不会形成好口碑。同时,还必须明确先保护再开发的思路,不能将文化遗产视为摇钱树,过度开发、不顾接待能力盲目扩容等现象,国内一些景区应当反思。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申不申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文化遗产能否得到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通过适度开发而形成经济效益。只要这一点做到了,有没有获得什么名号并不重要。申遗并非目的,而只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与其不计人力物力豪赌申遗,不如将这些资源花在保护文化遗产、培育旅游市场上,方能形成文化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张涨) |
|
|
|
评论 |
暂无评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