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大德、老师!
慈悲慧鉴:
《弟子规》总共可以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叙。指出《弟子规》这本经典是讲圣贤人的教诲,我们做人首先要做到孝悌,接着要做到谨慎和诚信,再进一步要做到爱护一切人,并要亲近和向有仁德的人学习,做到了以上的这些立身行事的行为,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可以学习圣贤的经典。
这一段总叙述把儒家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了求学和为人处事的基本纲领。我们所以选择儒家作为我们为人处事的基本纲领,是因为儒家讲的“道、德、仁、义、礼”等理论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并且教导我们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学习和遵守这些原则作为我们乃至全世界人的行为准则,小则可以让我们自己家里人过的快乐和充实,大到全世界人都可以过的快乐和充实,每个人每个团体都和睦相处,则人人都是处在天堂,天下可以大同。
第一、 入则孝
在此节中,提出了一个学佛最为根本的问题----孝。中国古代有言“百善孝为先”,为什么古人如此重视“孝”。因为它是我们的性德流露,父母怀胎十月,一朝生产,数年抚育,可以说是恩重如山。为人子者,若不能反哺而尽孝,则同禽兽何异。而佛学之修学更是把这个“孝”摆到了首位。我们都知道净土宗修学的三福之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把“孝”提到了最开头,那么我们更深一步看,三福所讲的十一句归根到最后,就是第一条第一句“孝养父母”,连父母都不能孝顺,如何能奉事师长,对众生又如何能做到慈心不杀,慈心不杀做不到,十善还是空的,第一条都做不圆满,那后面二条更不用说了。
所以世尊入灭前,特意来到忉利天,住了三个月,为母说法,为众生示现“孝道”。因此《地藏经》被誉为佛门之孝经。虽然众生本来是佛,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是如果不从“心地法门”开启,则永远无法恢复。而开启“心地法门”的钥匙就是“孝”。
第二、 出则弟
在此节中,为我们提到了“如何奉事师长”的问题,也就是第一节中对父母之孝的拓展。把孝扩展到对待师傅长辈以及亲人。要知道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而师长为我们的是慧命,其恩更重。
我们累劫以来,在六道中,头出头没,孤苦无依,今生今世,能得闻佛法,就相当于佛陀亲自授课教诲我们。所以我们的第一老师是佛陀。其次,虽有佛法却不得明师指点,我们亦会盲修瞎炼,白费光阴,所以我们第二老师是上净下空老和尚。佛陀和恩师的慈悲使得我们能有如此殊胜的因缘学到此此大法。我们敢不好好学?我们深深知道,无论是佛陀还是恩师,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哪里需要我们的点滴回报,他们需要的是我们“依教奉行”,欣慰的是我们能“往生西方、早证菩提”。因此我们不但要做到尊敬长辈师傅,更要把它拓展到尊敬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正如普贤菩萨十大愿望第一条所讲的“礼敬诸佛”。
而佛法的修学,其实最重要的就是拓宽心量。其实哪里是什么拓宽啊,我们本来的心量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现在迷了,心量变的很小很小了,原因是因为我们有个“我”,而其实这个“我”是假的,为了一个假“我”我们造种种罪业,心量变的越来越小,这多不值得。因此“出则弟”告诉我们在修学佛法的同时一定要放下这个假“我”,这就是见惑中的第一惑“身见”,我们都知道身见破了,放下,其他四见自然能破,所以要破见惑,首先在于断身见,就是这里说的放下这个假“我”。
第三、 谨
在此节中,提出了一个关键字“谨”。要知道我们的本性本来是“谨”的,现在为什么不能了呢?正如《三字经》上讲的“习相远”。习性让我们失去了“谨”,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人人表现出来的是“浮”是“躁”。还美其名曰与时同进,与时接轨,却不知道如此下去,真的国将不国,家将不家,人亦非人。佛法修学最重戒律,虽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现在是末法,戒律还需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尤其对于我们现在社会的人,经典上讲的“五浊恶世”,与古时候比较,现在社会的污染,毒害不知道要重多少倍。如果一个学佛之人,不重戒律,不能用戒律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则很快将被这个“五浊恶世”所吞没。不要说学佛没有成就,估计连为人善终都将无法得到。
所谓万事万物都有其“道”,学佛之后,我们更加明了,所谓的万事万物不过是“心现识变”,而此地所说的“道”便是心性之道,就是性德。我们随顺性德自然能万事具通,万物具备,不假方便。而如果我们随顺自己的习气,随顺自己的烦恼,就是前面将的“浮”是和“躁”,那不但修学佛学没有成就,连世间法都会一无所成。所以“谨”是自性流露,虽然我们现在改过迁善,一开始会感觉到累,需要忍受,但是久而久之性德自然流露,也就变的“法而如是”了。
第四、 信
“信”字自受用则为自信,他受用则为信誉、信用。
首先我们学佛修正自己的行为,需建立信心,就是自信。尤其是我们净土法门,要想成就,古大德告诉我们需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又说“往生与否在于信愿之有无”还告诉我们“信为道元功德母”。可见“自信”之重要。佛法修学重要是断疑生信。而且还不是一般的“信”,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五力第一条讲的就是“信根”和“信力”,要怎么样在算“信”,必须是这个“信”有根了,有根才能发出力来,才能不被一切境缘所动摇。才能谈的上后面的“进根”和“进力”(就是精进)。
其次,我们学佛之人,诚信相当重要。我们可以看看五戒和十善,都把不“不妄语”放了进去,如果妄语则信便没了。学佛贵在真诚,印光祖师说过“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说的就是“诚”与“信”。恩师在十个法印中首先提出的是“真诚”,而这十法印,一即十,十即一,要想清净必须“真诚”,要想慈悲必须“真诚”,总之学佛若没了诚与信,那学佛便是空了。
现在的人,包括我自己,以前根本没有“信”可谈,谎话天天说,也就不觉得是谎话了,骗人天天骗也就不觉得羞耻了。知道学佛后,接触了《弟子规》,才真正晓得,以前的我真是迷惑颠倒啊,羞耻全无,更别说学善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发心改过,做真诚、信用之人,但是这么多年来的习气,还是会时不时的出来,无意间又会那谎话出来,因此现在的我,还在随作随忏,一个谎话的念头出现了,马上用佛号转掉,争取用一年的时间把妄语从根本上消除。
第五、 泛爱众
学佛学到究竟处,便是恢复自性,觉了实相。而佛与凡夫之区别也在于此。佛陀是觉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凡夫则是迷惑宇宙人生真相的人。什么是真相,佛法上讲“实相”?“万法皆空”是实相,“万法一如”是实相。“万法一如”就是讲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都是我们“心现识变”的,确切的说,是一体。
而我们凡夫之所以从佛位退到如此地步,就是不明了“万法一如”,“众生一体”,有了妄想,有了分别,更严重的是有了执着,执着什么呢?“我”,一个假“我”就把我们害成这样。现在我们明了了,一切众生一体,我们该如何做呢?就是《弟子规》里提到的泛爱众,“泛”是广泛,表示没有界限,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的对象,“爱”是“慈悲”,这里需要做到的是四个慈悲中的“佛缘慈悲”就是经典常说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众生和我是一体,犹如我是头,众生是肢体,那么我们对众生的爱,也就是慈悲自然是没有原因的,没有条件的,“法而如是”。如此这样便能破了坚固的“我执”,才能入佛门。
第六、 亲仁
亲仁就是佛门讲的亲近善知识,佛陀现在不住世了,什么是我们的善知识呢?经典是善知识,明师是善知识。所幸的是,我这辈子都遇到了,虽然说我们现是末法时期,但是我觉得能依经典和明师修行,就和佛陀在世一样,只要我们能依教奉行,经典告诉我们不能做的绝对不做,经典告诉我们应该行的绝对去行,我想我们就是生活在世尊正法时期。不管是“五浊恶世”也好,只要我们心地清净,污染、境缘如何又怎能影响的了我们。
第七、 余力学文
《弟子规》在学文上提到了一个宗旨,那就是恩师常说的“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大家都知道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有无量无边的法门,不是佛法有异,而是众生根性不齐。《法华经》上佛告诉了我们真相“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可见我们要想成就,必须选择一门适合我们根性的法门,长时间的熏习。因为佛法是内学,讲到究竟出,佛法并不是让我们学到什么,相反是让我们舍掉,把不觉舍掉,本觉自然现前。而舍掉不觉,谈何容易啊,这是我们生生世世,累劫以来的习性,这是长期熏成的,所以我们学佛,也需要长时间的熏习,通过熏习佛法把习性祛除,恢复我们的本性。而一门深入能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所有的精力去长期熏习。所以古大德常说“三藏十二部留给他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与别人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末学:黄中建
敬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