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cccppp
个人主页
 
分 享
 
问题交流
 
好 友
 
留言板
   
<<返回列表 | 上一篇 没有了
寒窗十年答钱学森之问
发表于:2010/12/5 分类:我的分享 浏览(4197) 评论(1)

寒窗十年答钱学森之问
    ——哥寒的不是身体是精神

    看了谷歌搜索“钱学森之问”的前五页,觉得有一个重要群体中没有人出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群体就是“人才”。我想对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体会最深,最有资格来回答“钱问”的就是我们这些人才了。先自我介绍一下:84年出生,01级本科,明年毕业之时就会成为一个“新鲜出炉的某名牌大学博士人才”。十年只是呆在高校里的时间,其中有三年是在北京中科院某研究所。作为一个体验了国内各种教育机构的人才来说,我想我还是能尝试回答这个问题的。当然,我只能代表我自己。
   
    一谈到教育问题,大家都在批评教育体制,批评学术风气。孟子教育我们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批评来批评去大家怎么就不反省一下自己呢?这也是我认为我们教育最失败的地方:就是现在很多人们,尤其是我们这些年轻人才,一遇到问题就只知道抱怨,不知道思考,只会发发牢骚,提不出建设性意见。所以本文只反求诸己,挖掘最深层次的原因,并分享一些体会和提出一点建议。

    既然要反求诸己,那么“钱问”就要换一个问法。现在请读到这里的人才认真的问自己一个问题、认真的思考一下再做回答。问题是:“我想过要成为像钱老一样的大师吗?”。如果您是老师,那请问自己:“我能培养出拔尖人才吗?”或许您心中已有了答案,或许您也能猜到大家心里都是怎么想的。我的意思不是要让每个人都想成为“大师”,但是如果没有一个人心中能有这样坚定的信念,那“大师”又怎么可能出现呢?

    钱老肯定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为大师,但我想他在世的时候每天时时刻刻起心动念想的都是如何搞好科研,为国家服务。正是这种报效祖国,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成就了这位科学大师。可是现在这种精神哪里去了?能偶尔动个念头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就觉得自己很崇高了。回想刚进大学那会,还是想过要当一个科学家的,这也是儿时的梦想,可是慢慢的就开始堕落了。现在学校物质条件是越来越好。一直都有暖气,后来也有了空调,没有什么寒窗之苦,可为什么我们没有更加奋发而是持续浮躁?是什么在“寒”我们的精神?

    填鸭式的知识技能培训,这一句话就能概括中国现行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从小学到中学是这样,进入大学之后环境是一下子开放了,但本质也一样。所以一下子自由了之后带来的不是创造力的发挥,而是持续的困惑。刚进学校时的理想被课业的难度和游戏的诱惑消磨殆尽,然后就想不明白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读中学的时候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考上好大学,现在呢?当科学家?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还是算了。有一部分同学一直保持着勤奋学习的好习惯,要考出国,而我这种呢也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要出国,不都是混口饭吃吗?哪混不都一样。于是就维持个中等成绩,剩下的时间则就打打游戏,甚至连社团的活动都很少参加。本科毕业了还是继续困惑,好在还能保研,仍可躲在象牙塔里逃避现实。四年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过去了,回想那时的自己真的很幼稚,没有人生目标,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何处,自然也不知道培养自己的能力。就只能混个八十分,玩玩游戏,虽然每次玩游戏的时候也都有点罪恶感,但看看大家也都在玩,也就无所谓了。好在读研之后终于知道要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一点了,三年前偶然间遇到了传统文化,人生从此开始转变。

    最先看完的是《和谐拯救危机》,被老人家的高度智慧和深刻见解给震撼到了,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看了两遍《了凡四训》,终于明白了该如何安身立命以及善恶的标准。看了《细讲弟子规》才发现自己连做人的标准都还没达到。看了《百善孝为先》才知道仅仅拿钱供养父母还根本算不上孝,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想起自己都这么大了也没挣到一毛钱孝敬过父母,以前还有时和父母顶嘴,真是惭愧不已。愧疚之后猛然发现为什么这些最基本的孝道、做人的道理我到现在才学到呢?现在遇到了也不算太晚,总比没有强,经过这三年断断续续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我这颗困惑浮躁的心终于逐渐被降伏了,从各种诱惑中解脱了出来,能够体会到读圣贤书之乐了,能够从容镇静的面对一切了。学会了独立思考,明白了人生意义,重新又树立起了奋斗目标并感到心中有无穷的动力。

    温总理说过:“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在经历上述转变之后突然明白了我们与大师最重要最根本的差距在哪里,那就是“道德的光芒”。钱老这一辈科学大师们,哪一位身上不是闪耀着明亮的道德之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们之所以不能念念自强,摆脱不了浮躁诱惑,不能独立冷静思考,缺乏创造力,正是因为我们的道德光芒太暗淡,不足以照破蒙昧,迸发力量,只能忍受精神的贫寒。那么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从辛亥革命之后就断层了,马上就断了整整一

<<返回列表 | 上一篇 没有了
 
   评论
游客  2010/12/6 20:05:31
感谢这位作者,愿您多发表一些有价值有深度的文章,引导观众,端正观念,对于学习者会大有裨益,感恩您。
回复
 
评 论:  登录 注册
 
   
 
  其它分享  
和谐自身
 
Copyright & copy 经典网 邮箱:zhjdorg@163.com 咨询电话:0311-86991907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楼B座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