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gf49gjkf0d
凉山州昭觉县解放乡的孩子们收到爱心物品后调皮地做起了鬼脸
以“家”之小爱 汇聚“国”之大爱
每个人都有家,每个家都属于国。从古至今,“家”“国”原本就是一体的。
“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爱国要爱家,爱家更爱国!
其实,爱国爱家一直是我们的道德要求,并且自觉地融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对“家”的小爱汇聚成对“国”的大爱。
爱国爱家,就是爱工作、爱生活,就是将对“家”“国”的爱转化为动力,投入工作、善待生活!
爱国爱家,就是团结和谐、文明理性、遵纪守法,就是有责任有担当,勇于付出,乐于奉献!
爱国爱家,就是充满爱心,对于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及时伸出援手,奉献爱心,在助人中得到人生的快乐!
……
在成都这座从来就不缺少爱与感动的城市,“爱国爱家”正在以爱岗、友善、助人、孝敬、诚信等不断地彰显着正能量。记者将深入回访成都发生的爱心故事中的主人公,解读他们对爱的坚守。与此同时,也希望广大市民通过党报热线962211,为我们提供爱心故事、爱心主角。
成都从来是一座不缺乏爱心的城市。在不久前由成都日报联合成都市义工联发起的“爱不闲置·衣旧情深”的公益活动中,一个个来自我们身边的普通人,用平凡的爱心,用微小的善举,让爱心又一次在这座城市涌动。
他们之中,有靠写字交流,来自“聋人之家”的聋哑人;有第一个来到本报捐献点,捐出一大口袋衣物的老年志愿者唐光明;有挨家挨户上门宣传的庄昭清;有既当向导又当翻译的彝族小伙子吉马子尔……5月7日,记者再次走近这些带给我们感动的人物,重温他们的爱心故事,回味他们带来的温暖。
聋人之家的手语教程
大 爱 无 言
4月18日,成都日报爱心捐献点来了一群特殊的爱心人士,他们是来自“聋人之家”的10多位聋哑人。从《成都日报》上看到捐献衣物的公益活动后,相约来到本报捐献点,献出了沉甸甸的爱。
别人对我们好
我们也用爱回报
5月7日下午两点,位于成都市锦华路一段275号15栋附10的“聋人之家”内座无虚席。林兆祥站在黑板前,手里拿着本报“道德力量 成都榜样”的报道,正在用手语给下面的聋哑人讲解。台下一双双眼睛紧盯着林兆祥,不时伸出大拇指。
这是“聋人之家”每周的手语讲座,来自全市各地的聋哑人聚集在这里,在这里“听”讲座,度过一下午的时光。
手语课堂6年风雨无阻
林兆祥能说,但却听不见。记者在纸上写下问题,他仔细看了再回答。当得知捐献的衣物已经送到了凉山州的孩子们手中,林兆祥非常高兴,“我们的爱心送到了就好,虽然很微薄。”林兆祥通过手语将这个消息告诉了身边的聋哑人。虽然不能说,但他们却用一个个竖起的大拇指表达着感情。
大家的目光再次聚集在小讲台上,聋哑人讲师李孝哲站上了讲台,手里拿着准备好的厚厚一叠资料,这些都是他从报纸上搜集的新闻,每周三下午他都会通过手语将这些信息传递给聋哑人。
林兆祥告诉记者,这样的手语课堂已经持续了6年。2008年4月17日“聋人之家”成立,在成立后的第一周就开始了。
为何会想到开设手语课堂呢?林兆祥说,中老年聋哑人文化程度较低,身体的缺陷让他们了解外界很困难。基于这样的原因,林兆祥和李孝哲商量。李孝哲也是聋哑人,精通手语,而且文化程度高。就这样,手语课堂开设了起来,另一位聋哑手语老师朱小蓉也加入进来,每周三和周四在聋人之家开设手语课,方针政策、时下热点、与残疾人有关的生活常识……就这样传递给了聋哑人。
爱心从未远离 诠释爱和责任
尽管是聋哑人,但爱心从未远离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一直用微薄的力量诠释着爱和责任。“别人对我们好,我们也想用同样的爱去回报他人!”林兆祥说。
“聋人之家”一直致力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比如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组织筹款1万余元,用于帮助受灾群众;“4·20”芦山强烈地震后,再次筹款8000余元,为抗震救灾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些捐款虽然数额不高,但对于这些聋哑人而言已属不易。林兆祥告诉记者,“聋人之家”里大多数人的经济情况并不理想,有的还在靠低保生活。但每次听说要奉献爱心时,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100元、200元、500元……只要“聋人之家”发出号召,大家都会踊跃参与,表达自己的一分心意。
有一位姓何的聋哑人,家庭比较困难,一直靠低保维持生活,有时候到茶房,3块钱一杯的茶水都要犹豫半天。当时,听说要向地震灾区捐款,他专程找到林兆祥,表示想捐100元钱,结果被林兆祥拒绝,“我说你生活都够不容易了,你的心意我们帮你带到就行。”可是,对方并不甘心,硬是拉着林兆祥不松手,不停地用另一只手比画着“我要捐款”,最后,林兆祥还是收下了那100元。
爱 心 之 桥
在“爱不闲置·衣旧情深”的公益活动中,热心的彝族小伙子吉马子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运送物资的爱心车队到达西昌后,他既充当向导又充当翻译,和志愿者一起将从成都汇聚起来的爱心送到了海拔3000多米的小学,热情质朴的彝族小伙子用自身的行动传递着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