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义工申请 义工快讯 义工百科 义工动态 媒体聚焦 义工风采 活动专题 公益新闻
鲁甸灾区可爱的人:志愿者让爱心传递一刻不停
2014/9/15 9:02:12 来源:中华经典网 编辑:静心  浏览:2759  【打印

fiogf49gjkf0d

  鲁甸发生6.5级地震灾情以来,设置在鲁甸县城、龙头山镇等重灾区的“昭通共青团服务点”迎来了大批的青年报名参加抗震救灾志愿服务,他们没有统一的制服和标志,但在废墟上,在公路旁,在学校里,在任何与灾民群众有关的地方,都能看到他们青春的身影。他们搬运物资、运送食品、清理环境卫生、转移伤员,在为灾区群众服务挥洒汗水中绽放青春光彩,传播志愿服务的动人故事。

  在抗震救灾中定格青春

  方厚勤,刚刚毕业的金融专业大学生,1990出生的他听说鲁甸发生地震后,就瞒着父母,一个人从河北保定出发,坐了60多个小时火车来到灾区。抵达龙头山五十多分钟后,就与其他志愿者一起送药品到八宝村。下山后已是晚上8点多,方厚勤顾不上休息就马上参与到物资搬运中,这一搬就是到凌晨。第二天又上翠屏村为灾区群众送水、方便面等物资,就这样连轴服务了四天,忙碌时顾不上喝水吃饭,累了打个盹儿接着干。他说,灾区需要他多久他就服务多久,住的吃的都无所谓,只想通过参加抗震救灾这种有意义的事儿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拍拍身上的灰尘,振作疲惫的精神……人的遭遇本不同,但有豪情壮志在我胸……”在鲁甸县特殊教育学校志愿者安置点,伴着激扬向上的歌声,不时想起阵阵喝彩。循声望去,一群青年志愿者围坐在帐篷里边弹边唱。虽然满身尘土,疲惫不堪,但每个人的眼神都在歌声和吉他声中炯炯生辉。来自浙江的小陈是一名资深驴友,背着背包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地震发生时他正在从昆明徒步去西双版纳的路上,原本排斥交通工具的他二话没说就登上了来鲁甸的列车,以最快速度注册成为抗震救灾志愿者,投入到搬运物资志愿服务中。他说:“这几年去过很多地方,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以当地人自居,努力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踏上鲁甸的土地,我就是鲁甸人,真心希望自己能为鲁甸的父老乡亲做点事。等灾情过去,我要徒步鲁甸全境,感受希望和坚强!”。

  小邵、小王和小李刚三人刚高中毕业,为庆祝考上了心仪的大学,他们开始了谋划已久的毕业旅行,在得知鲁甸发生地震后当即转道来到鲁甸,成为安置点里年龄最小的志愿者。“当我们从客车上下来时,我们3个人变成了6个人同行,当我们从火车上下来时,我们6个人变成了9个人同行,当我们到达鲁甸注册成为志愿者时,发现已经有成百上千的志愿者在开展抗震救灾志愿服务,我想这就是众志成城吧。”小李非常感慨地说道,“这是我最有意义的一次旅行。”旁边的小邵一直沉默不语抹着眼泪,经过询问得知因为他身体比较瘦小,其他志愿者怕他受伤,不让他搬运大宗物资。“我一定要向志愿者哥哥姐姐们证明,他们能做到的,我也能!”他坚定地说。歌声再次在帐篷里飘扬而起,“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照亮着每个人的心灵。

  让团徽在鲁甸灾区绽放光芒

  徐薇,共青团鲁甸县委副书记。在8·03鲁甸地震发生后,鲁甸团县委第一时间积极做出反应。徐薇一方面积极组织招募志愿者建立志愿者服务团队,支援前方抗震救灾;另一方面设置志愿者服务站点,及时为涌入灾区的大量人员和运输车辆提供保障服务。

  为有序组织志愿者参与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团县委在县中心设置了“昭通共青团志愿者服务点”。这里常常是挤满了热血沸腾的人群。为保障各条战线上对志愿者的需求能及时满足,同时保障志愿者参加抗震救灾工作的强烈意愿能得到满足,徐薇每天20多个小时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接洽和派遣了千百名志愿者。志愿者工作量很大,一刻也不能倦怠。为此,她和几名团干部常常是通宵值班,还要忍受酷热的气温,保持高效运转的工作状态。

  为解决志愿者就餐难、就医难等问题,在鲁甸县特殊教育学校设置了志愿者安置点。在设置之初,安置点还只是一片空地,周围没有任何遮风避雨的设施。她不怕困难,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冒着高温酷暑、猛风暴雨,经过短短2天的艰苦作战就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所有建设任务,为志愿者们创造了一个临时家园,让他们有了自己的栖身之所。自安置点接纳第一批志愿者以来,她积极主动地承担了卫生防疫、安全保卫、搬运物资、发放物资、志愿者组织、基本设施维护等艰苦工作,很少有时间休息。

  在安置点的人员管理、物资搬运过程中,难免出现被志愿者误解的情况,面对委屈和责难,徐薇坚持笑脸相迎,热情服务。志愿者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热情很高,但缺乏经验。作为团县委副书记,她以身作则、榜样示范,带领志愿者协助抗震救灾指挥部,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广大灾民和志愿者的好评。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作为团县委唯一的女干部,徐薇一个人身兼多职,积劳病发,但仍然坚持带病工作,她的嗓子已经哑了,病情更加严重了,但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在此次灾难面前,团干部及志愿者都表现出了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彰显了志愿者精神和团干部的风采。

  让爱心传递一刻不停

  在地震发生后,鲁甸县第一中学足球场就被临时辟为直升机停机坪,成了直升飞机运输物资的地方,地面温度36度,一堆堆帐篷、棉被、饼干、矿泉水整齐地码放在足球场一角,旁边是一群焦急等待的志愿者。

  一辆白色的解放小卡满载而来,摇摇晃晃从狭窄的学校后门勉强进入操场,车头上挂着一个红条幅标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货车掉了个头,将车尾对准了货物堆放的地方。一群志愿者蜂拥而上,打开车门,熟练地排成三列长队,开始从车上搬下物资,整齐地码放在一起。这一车货物送来的是帐篷,先下来的是用绿色帆布袋装好的帐篷蓬身,经过包装,绿色帆布袋上写着:蓬身、附件、净重39.5kg。先有四五个小伙子跳进车厢,从里面把货物递下来,下面分别有三个人接着,再通过三列长队把帐篷一个一个传出去,码放起来。

  因为帐篷比较沉重,在搬运这类物资的时候,一般都由体力较好的男志愿者上阵。但在中间一列队伍的最后,一个娇小的身影特别引人注目,细细一看,原来在所有搬运帐篷的志愿者中,只有她一个是女性。

  大家都叫她小杨。只见她手戴帆布白手套,熟练伸出双手、平举小臂,让前一个志愿者把帐篷放上去,右转身,上步,双肩一耸,往上一用力,把包裹抛起来,迅速缩回双手,帐篷便稳稳当当地码在了一起,再拖一下,就码放整齐了,再转过来接下一个帐篷,周而复始。虽然个子不高,又是女孩,但小杨与其他的志愿者配合紧密,并未让帐篷在自己手上停滞,影响下货进度。

  因为车厢密闭,加之从仓库里拉出来的帐篷本身带有一定的气味,不到十分钟,在车上卸货的三个小伙子就因为缺氧受不了了,接着换上其他的小伙子,继续传递。车上的小伙子轮换了两轮,但小杨仍然在队伍的最后面,直到帐篷的蓬身全部下完,全体休息。此时的小杨已满脸通红,大汗淋漓。

  小杨是鲁甸县本地人,92年出生,今年读大二。她的父亲上一线去参与救援了,现在不知道在哪里,电话也打不通,母亲和几个朋友约好一起去了震区给灾民做饭。她一个人在县城到处跑,看哪个地点缺人,就在哪个地点帮忙,主要是搬运物资。因为学校这个点是直升机直接起降的地方,有时候实行人员管制,加之飞机起飞风沙太大,人相对较少,于是就选择待在学校里帮忙,因为这里最需要她。

  还有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申燕燕、刘后忠,他们响应团中央服务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来到昭通参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建设。鲁甸地震发生后,他们立即参与到抗震救灾的志愿服务中,在重灾区龙头山镇一呆就是5天,不言苦、不言累。

  他们的使命,就是让爱心以最快的速度传递,一刻不停。

0
 
 
 

Copyright & copy 经典网 官方邮箱:zhjdorg@163.com 电话:0311-86991907 经典网官方QQ群:129272535官方微信号:zhjdorg2013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