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gf49gjkf0d 安徽师大文学院赴菖蒲实践团队扎根大别山区,在基层寻找身边小人物的大幸福,记录一个个平凡人用自己最朴实的生活谱写出最美的梦。他们中有田野间的“新闻游击者”,用笔杆传递大山的声音;有大山里的“赤脚医生”,在需要他的地方治愈伤病;有做公益有“瘾”的乡村教师,用爱心汇聚社会正能量;也有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的大学生村官,小岗位上却收获大成长……
一座桥呼唤默默坚守“记者梦”
团队在菖蒲开展实践活动的第一天,教室里出现了一个戴着黑框眼镜,拿着相机拍照,操着一口乡音的“不速之客”。与他交谈后得知,他叫王先国,是当地的宣传记者,得知这里的志愿者们在进行义务支教后,第一时间赶了过来。作为校园记者的志愿者们对眼前这个基层记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快将他确定为采编实践的第一个采访对象。“当记者二十年,还是第一次要被记者采访。”听到小记者要采访自己,王先国欣然答应了。
1990年,菖蒲镇水畈村的木桥上坠落了一名学生,王先国的第一篇作品《桥的呼唤》在《安徽日报》正式发表,他对乡村桥宇建设的呼唤引起了政府的关注,一座石桥因此建了起来。从此他的新闻梦一发不可收拾,1993年到2003年的十年间,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购买稿纸、邮票、信封,每个双休日带着自己的作品下山邮寄,八百米的大山,他坚持了十年。 2003年,王先国进了镇政府宣传部。他为拍照,用微博的工资咬牙买了三部价格不菲的相机;他为更好地处理文稿和图片、收发邮件,从零基础开始学习了很多电脑知识……往后的十二年,他几乎做着千篇一律的工作却甘之如饴,将自己的个人爱好与社会责任交融在一起,传达基层的心声,成了一个幸福的基层新闻人。
一条河汇集拳拳爱心“公益梦”
刘节焰,菖蒲镇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他出身贫寒,自小喝着天仙河水长大的他,为了回馈那些曾经帮助他的人,加入了以天仙河为名的爱心组织,并成为这个组织的主要策划者,用满满的爱汇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正能量。志愿者们走近这个做公益有“瘾”的乡村教师,感受他平凡的生活里最美的梦。
21岁的愣头青,刚走出校门,没有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就开始帮助有需要的人。“我是靠着好心人的资助才完成学业的,所以我有能力了,一定也要帮助有需要帮助的人。”这是刘节焰毕业时的想法,到现在也还是一样。他现在正利用天仙河爱心协会提供的平台,为那些需要帮助和愿意帮助别人的人“搭桥引线”。天仙河爱心协会主要工作是“助学、扶危救助和大病救治”,从2015年5月成立至今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天仙河爱心协会已经为天仙河一带的困难居民集资了近15万元爱心善款。
在对他的采访中,志愿者们看到小爱带动大爱,将爱汇成一条涓涓流淌的河流。天仙河爱心协会带给天仙河的不仅仅是爱心与帮助,这个组织让天仙河一带的居民能够感受到爱心与和善,让他们能够体会到受帮助的温暖与帮助别人的快乐。
一条路走出平凡岗位“成长梦”
作为一名曾以高分考入山东大学,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的大学生村官,储韩珍的经历似乎格外引人注意。
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能做些什么?面对领导和村民的质疑,储韩珍选择了用事实说话。她参与建立东冲小学教学点,组织向教学点捐赠书籍和体育器材;她担任节节高”竹笋合作社理事,参与建立“春笋冬出示范园”,前往浙江湖州邀请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指导,提高当地春笋的经济效益,为农民谋福利;她策划文艺演出、拔河比赛等,促进文化建设规范化;她能够妥善处理琐碎繁复的事物,为每一个来访的村民答疑解惑……“刚从学校出来,什么都不懂,肯定是需要学习的。”这一年,她向村干学习工作方法、在做事中提高业务能力,在交流中处理人际关系。这既是社会对她的影响,也是她向社会学习,锻炼自己的过程
“如果是农民,我们没有土地;如果是工人,我们不享受工人待遇;如果是政府工作人员,我们又没有编制。”当被问及拥有这样一个尴尬的身份是什么样的感受时,储韩珍笑着说“身份特殊,工作平凡,但因为收获了成长,我很幸福”。志愿者们在她爽朗的笑声中感受到传达着一个小人物充盈在平凡梦中的大幸福。
“最美菖蒲行”采编活动仍在继续,团队志愿者们走向基层,聚焦百姓生活,关注留守儿童、乡村教师等社会群体,从校内走到校外,用文字记录身边的感动和平凡生活里最美的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