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何以为君子
2016/5/27 13:28:26 作者:耿建锋

fiogf49gjkf0d

孔子主张“述而不作”,如果遇到意犹未了的夫子“述”,只好琢磨。《论语·子罕》篇载:太宰和子贡都敬佩孔子多才多艺,夫子听到后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他少时家贫,掌握了不少谋生技能,长大了显得有些才艺,可紧接着说君子不必如此,长大了也不必多才多艺,这又是为什么呢?孔子没有说。

从本义上说,“君子”是指能够承国传家的人,在才艺上的表现并不是最重要的。当代很多学者释“君子”为“君之子”,张其昀就说过:“君子原义,乃君之子”。先秦时期,社会的政治特征是天下邦国,天子和邦国以及邦国之间时有礼乐征伐。到了孔子时代,征伐越来越多,“君之子”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为君之子,他们应该尽忠;做为人之子,他们又不能失孝。《老子》有言:“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忠”和“孝”成了当时维系社会上层建筑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成为君子须臾不可离的做人根本。

从“君之子”到“为君做事的人”,是君子概念很接近本义的引申。上面说的“君子多乎哉?”中的君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因此,孔子没有认为自己就是一位“君子”,他曾说:“吾不试,故艺”。当听到太宰问子贡:“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时,孔子或许认为太宰就是君子,他没有必要学那么多谋生技能,也没有必要老想着是否去经点商,或者到哪个协会挂个职,老百姓需要的是能忠于职守的君子。《世说新语》说:“为子则孝,为臣则忠。”孔子盼望为国尽忠,但他没有那样的位置。

“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孔子述中的君子,是就道德修养方面而论的,这个意义一直沿用至今,鼓励人们去做道德高尚的人。尽管外延扩展了,但“忠”和“孝”始终是君子品质的压舱石,缺少了这个根基,谁都不会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保持一致,学习中华经典,是今天“忠”的起点;《孝经》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是另一个起点。从这两个起点做起,就踏上了君子路。


 
 
Copyright & copy 经典网 官方邮箱:zhjdorg@163.com 电话:0311-86991907 官方总群:129272535 官方微信号:zhjdorg2013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B座5层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