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词年味 看文化传承
2017/3/28 18:17:45 作者:张雨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它代表一年的结尾和新一年的开始,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体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如此重要的节日,当然少不了文人墨客的诗意盎然,从中可以看出春节的文化传承。

    诗人戴复古在《除夜》里写到“扫除茅舍涤尘器”。不错,过年首先要洒扫庭除,使内外整洁。除了打扫卫生,还要准备新年食物,比如馒头,花卷,各种菜类,还有花生,瓜子,糖果等。除此之外,还有贴春联和放鞭炮。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画上神荼和郁垒二神的图像来祈福灭祸。由于后人往往把春联贴在桃符上,于是后人以“桃符”借指春联。鞭炮的前身是由竹筒和炮药制成,点火爆炸,所以被称为“爆竹”。

    做完这些年前的准备,就迎来了新年与旧昔的分界线——除夕。除夕夜抒怀的诗还真不少。如“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表示冬去春将来,一宵平分今年和过去的一年。又如“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除夕守夜是自古至今一直遵守的习俗,天增岁月人增寿,所以除夕夜守夜被称为守岁。范成大的“除夕更阑人不睡,厌攘钝滞迎新岁”和苏轼的“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等也都道出了古代除夕守岁的情景。如今更是庆良辰,看热闹,街巷霓虹曜。

    除夕夜后便是新年了,是农历的正月初一,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在这普天同庆的日子里,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拜年。晚辈去长辈家里拜年,同事朋友之间的新年问候。古代车马邮很慢,但心意都是有的。正如文征明所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如今科技发达了,通讯方便了,大家可以通过打电话,发短信,微信,QQ等通讯工具向友人送去新春祝福。

    除旧布新,迎禧接福,过年当然少不了喝酒。据《神农本草》所载,酒起源于远古的神农时代,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上,酒与文化基本上是同步发展。古人过年少不了喝酒,最著名的便是屠苏酒:“举杯互敬屠苏酒”“半盏屠犹未举”“碧井屠苏沈冻酒”等等。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新年预示春将回归,万物复苏。农民也可以根据气象来判断今年的收种。“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田家占气候,共此说丰年”。除此之外,按照新年习俗,也是要祭祀神明和祖先的。

    新年是个阖家团聚的日子,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回家。“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刘长卿因在外地做官而无法回家,不禁也泪潸潸了。当今社会也有很多工作人员在新年之际依旧坚守岗位。还有一些将士为保家卫国而长年戍守边疆——“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是董必武为边关战士所抒的爱国豪情,钱来苏在《新年有感》里也提到“勤苏无逸能兴国,士马腾欢敌胆寒”。非古代将士有是心也,现代军人皆有之。我们之所以可以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边关战士挑起保卫祖国的重担,才有了我们安逸的生活。为大家,牺牲和家人团聚的时光,他们是伟大的,值得尊敬和赞美的!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Copyright & copy 经典网 官方邮箱:zhjdorg@163.com 电话:0311-86991907 官方总群:129272535 官方微信号:zhjdorg2013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B座5层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