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
1938 年 10 月 14 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1942 年 5 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
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毛泽东选集》 P707 ~ 708 )
李岚清
2003 年 1 月 7 日,李岚清同志在为《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写的“序言”中说:“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比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 *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等。
“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我们在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的各个道德领域中,在‘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中,都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生命力。我们所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也都是同中华传统美德一脉相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