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我开始研究《仪礼》,它是以人生礼仪为主的先秦仪轨的集锦,一共有十七篇。所谓人生礼仪,是指从成年、结婚,一直到丧葬、祭祀的许多礼仪。除此之外,还有某些国与国之间的外交礼仪以及一些贵族的礼仪。人的一生涵泳在礼乐之中,揖让周旋,诗歌唱和,变化气质,涵养德性,其乐融融。这是一个典雅的世界。 之后,我又开始研究《礼记》,这是孔门七十子探讨礼学思想的文集,一共有四十九篇。书中既有对礼义的阐发,又有对礼节的点评;既有对人生的感悟,又有对道的体味。说理雄辩,论道精微,而且多睿语与警句,美不胜收。书中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典故,抚今追昔,令人遐思万端。这是一个深邃的世界。 “三礼”之学,历来以繁难著称,研究者不绝如缕,寥若晨星。从我研究《周礼》开始,就进入了一种近乎孤寂的氛围。我被周围的师友告知:这是一门冷学问,而且注定不可能成为“显学”。媒体也偶尔会出现关于“三礼”之学可能要成为“绝学”的感叹。这对于我个人而言并没有什么关系。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读书的欲望源于自身的精神需求,只要自己觉得心安理得,再寂寞的学问也是可以做得下去的。但是,“三礼”的妙旨奥蕴、儒家的高超智慧不能成为大众的财富,则是全社会的莫大损失。我每每扼腕长叹:这是何等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长久的疏离之后,礼乐文化正在淡出人们的记忆,虽然耳熟能详,却是依稀仿佛,不知所云。礼乐文化是怎么来的?它的学理又是怎样的?礼乐文化对于人的成长能有什么裨益?它与现代社会能否兼容?这些重要的问题,似乎很少有人理会。 正在山穷水尽之时,2008年北京奥运申办成功,使得礼学的境遇出现重大转机。由于政府把“人文奥运”作为北京奥运的三大目标之一,于是,举国上下都开始关注公众的文明程度。人们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发现:大众层面礼仪文明的缺失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随着北京奥运的日益临近,人们无不为这一现状感到焦虑,进而意识到要呼唤中华礼仪文明。这应了一句古话,叫做“天不灭斯文”!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我应一些媒体和学校、机关之邀,就中华礼乐文化的主题做讲演。听众的反应之热烈令我深受感动。但我深知,这并不是我的演讲有多高的水准,而是礼乐文化自身的魅力所致。我由此看到了礼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的社会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