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义工申请 义工快讯 义工百科 义工动态 媒体聚焦 义工风采 活动专题 公益新闻
百善孝为先
2009/7/13 10:41:00 来源:中华经典网 编辑:中华经典网  浏览:7218  【打印

fiogf49gjkf0d
  《孟子.离娄》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孝三事,赵歧的注释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孟子认为,无后是比陷亲不义,不赡养父母更为不孝的事。在孔子学说中,“孝”首先意味着生育传嗣,延续香火。可见生育传嗣在儒家思想中是被视为了“孝”的最高体现,“孝”也就成了人们最强的生育动机。中国历史上一直维持在几千万人口,“无后”所以“为大”者意义在此。孔门的孝的意蕴是丰富的。孝的生育动机对维系宗姓的存在,促进人口发展与社会进步,对创建东方特有的家庭道德准则,培养汉民族传统的亲子情感,对提高人的生育动机水平,使之远离全凭性欲驱使的动物生育心理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标志的生育文化至少有下面多重含义:
  1、家族、民族繁衍下去是第一位的,可持续发展是最重要的。
  2、养老。
  3、维持良好的社会道德。
  
  有人说中国没有产生宗教,但在世界各大宗教产生时的几千年之前,中国就已经有家庙、祖宗祭祀。据甲骨文记载,中国夏商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系统化的祖先祭祀仪式。扎根于每个家庭的祖宗崇拜文化其实是中华生育文化的重要部分。这些生育文化将个人利益与繁衍高度挂钩,并且上升到宗教的高度:养育孩子不但可以防老,而且还影响死后的祭祀。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没有子嗣(或者子嗣夭亡),祖宗祭祀就会结束,香火就会断绝,家族就不能持续存在。因此孔子认为保持身体健康无病也是对父母的孝,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养老只需要几年、几十年;而死后的祭祀却需要数百年、上千年,比养老要重要多了。人死为神,并且这个神是自己家族的神,专门保佑子孙后代的,因此子孙的“孝”既有本能,也有“功利”(希望祖先死后保佑)。西方是上帝崇拜,中国是祖宗崇拜。从心理学角度看,“孝”是驱动人们生育的动机力量。因此有人说:宗教是犹太人的历史,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根据《礼记·昏义》所说:婚姻的目的是 “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生育的传宗接代的目的非常明确。
  
  其次,在儒家生育思想中,“孝”还从赡养,尤其是敬重父母上起着生育动机作用。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孝不能仅局限于养父母,因为犬马都能养主人,重要的是敬重双亲。怎样才算是敬呢?“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只能算是赡养,尚不是称为孝敬。要做到孝敬,一是儿子在父母面前要经常有愉悦的容色。《礼记.礼充》中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惋容。”二是“无违”,即不违父母旨意。儒家学说通过对孝的规范,不仅制定了儿子对父母的行为准则,也把父母的生养、死葬和精神愉悦都托付给了儿子。这样,对孝的动人后果的歧望与追求,必然成了推动人们从自身的“老有所养,老有所敬”诸方面而去谋求生育儿子的强大动机力量。

0
 
 
 

Copyright & copy 经典网 官方邮箱:zhjdorg@163.com 电话:0311-86991907 经典网官方QQ群:129272535官方微信号:zhjdorg2013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