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倡导“兼爱”,强调“父子相爱则慈孝”。也把父慈子孝当治天下太平之根本。他还提出了“爱人若爱其身”,爱别人,也是爱自己;孝敬别人父母,也等于孝敬自己的父母。 “百善孝为先”:一句话:孝乃百善之源!如果把“孝”比作一颗良种-----人性中潜在的善知良能,如果在温度适宜、光照充足、水份肥料合理的条件下,就一定能茁壮成长,成为栋梁!这便是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内因、外因的有机结合。 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虽然提出人的“性恶”论,但是也非常注重孝道。荀子理想的极终目标是“富国安民”,他认为“兴孝悌”是达到安民、安政的良策之一。在《荀子&S226;大略》中,荀子主张:“老者孝焉,长者弟焉。”认为做人子的,对待父母要“敬爱而致恭”。不仅如此,还认为为子之道更要“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他说:“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意思是说,在家孝敬父母,只是小小的孝行;在外尊敬长者,算是中等的孝行;只有坚守“道”、“义”,而不盲从错误的“君”、“父”,才是最大的孝行。
荀子与孔子同样,决不赞成愚忠、愚孝。《荀子&S226;子道》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曾经问孔子:“做儿子的,不论错对,完全听从父命,就是孝子吗?做臣子的不辩是非,一味尊从君命,就是忠臣吗?”问了几遍,孔子都没有回答。孔子后来外出途中又拿这话问子贡:“过去,鲁哀公曾经问我:‘做儿子的,不论错对,完全听从父命,就是孝子吗?做臣子的不辩是非,一味尊从君命,就是忠臣吗?’问了几遍,我都没有回答。 你认为这话怎么样?”子贡说:“做儿子的,听从父命,就是孝子;做臣子的 尊从君命,就是忠臣。您还有什么更合适的回答呢?”孔子一声叹息:“年轻人哪,见识短浅,你不懂啊!过去,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如果有四个敢于诤谏的大臣,那么国家的疆土就不会削弱;拥有千辆战车的国家,如果有三个敢于诤谏的大臣,那么江山社稷就不会有危险;拥有百辆战车的家庭,如果有两个敢于诤谏的家臣,那么族宗家庙就不会毁灭;做父亲的,有敢于诤谏的儿子,就不会行无礼之事;做士人的,有敢于诤谏的朋友,就不会有不义之举。所以,做儿子的,不论错对,完全听从父命,怎么能算是孝子呢?做臣子的不辩是非,一味尊从君命,怎么能算是忠臣呢?这就要分析鉴别他们所做所为,对的才听从,只有这样,才算是孝,才算是忠。” 荀子特以引用这则故事;孔子对子贡“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忠矣。”的见解严加批评。足以看出:他们不但不主张“愚孝”、“愚孝”,对“愚孝”、“愚孝”又是多么深恶痛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