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水寺自唐成通年间兴建,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8年)扩建时名兴慈禅院,后易名圣水兴慈寺,宋末始复名圣水寺。圣水者,乃后山有山泉经岩石溢出,汇集水池,其声叮鸣悦耳,其泉下通沦水,千余年来,清脆之音有如驼铃:至今不涸,素有灵泉美誉。寺以圣水为名.泉因圣寺而含圣水奇观一。圣水灵徽’为内江八景之一。且因寺有摩岩石刻群67龛,450余尊,为巴蜀八大丛林之别有。美誉圣水寺,固在情理之中矣。 来修复增修兴慈样院,即现藏经楼部分。后历代增修以清康熙时,可拙和尚所建工程规模巨大宏伟,解放前,全寺楼阁堂共达27川日。建筑面积达万平方米。外搭摘木八卜坡地,共763亩7分8厘施环首屈一指的川中禅林。千余年间名遐尔一古寺,于1958年10月,由中共四川省委(58)212号文件.以其在省内对佛教有巨大贡献和重大影响.被批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圣水寺以山式建筑院落布局历四大院落;中轴线圆觉楼、藏经楼、放生池、大雄宝殿和天王殿。这一寺内主体建筑群,构思宏伟、气势恢宏。中轴线两侧回廊上有禅堂、主观堂、客堂和念佛堂。左侧的玉佛殿、涅磐堂和药师殿为一院落;右侧的祖师殿亦为一院落。
寺内各殿的佛菩圣像,造型各异,别具一格。大雄宝殿按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佛而塑的释迦牟尼佛,颇有大唐风韵。天王殿的四大天王气势宏伟。精美绝伦的观音阁(大悲殿)后 岩有体态健美,线条粗扩的千手观音石刻像,高宽约10米。涅磐堂外明·户部侍郎,高三峰书有“圣水古刹” 四字,今乃字迹清新。念佛堂外石柱上的榴联:“不可说,不必说,默而治之真智慧,无幻想,无呆相,僧者净也极空明、”涵蕴深连,倍受香客游人赞赏。凡此建筑、雕刻、书法等宝贵文物,对研究、考证历史极有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