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周宗法制度下,无论是以国为氏,以邑为氏,以乡、亭为氏,以官、爵为氏,还是以王父之字、名为氏,以祖先谥号为氏,都是卿大夫、士等贵族阶级,即便是以技为氏的“百工”,也非“持手而食”、“不得立宗庙”的平民,而应是管理工奴的低级贵族,只不过他们在贵族阶级中分工不同,地位低下而已。顾炎武在《日知录·氏族》中写道:“最下者庶人。庶人无氏,不称氏,称名。……氏焉者,类族也,贵贵也。”足见先秦只有贵族阶级才能享有氏。孔子周游列国,在路上碰到的长沮、桀溺、荷囗丈人都无姓氏,原因是他们的家庭出身不是贵族。氏成了贵族阶级特有的标志与尊号,人人都以有氏为荣。 “氏”既然为西周春秋贵族阶级所特有,故保住了氏也就保住了贵族阶级的荣誉地位。《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穆叔说:“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枋,世不绝祀,无国灭亡,禄之大者。”“氏”代表者宗族,能够“保姓受氏”,宗庙里香大不断,世世祭祀,成为“禄之大者”;一旦宗族灭亡,断子绝孙,“氏”也跟着灭绝,宗庙就断了香火。正因为氏的作用如此重大,所以“坠命亡氏”成了春秋时最刻毒的诅辞。 郑樵说:“三代以前,姓氏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这是郑樵对先秦姓氏不同作用经过深刻研究后作出的正确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