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心灵,演绎平凡与崇高相伴的人生
“张海迪曾期待自己的墓志铭能这样铭记:这里躺着一个不屈的海迪,一个美丽的海迪。我希望在我的墓志铭上也能铭刻这样一个红艳。”
——赵红艳
赵红艳自己也是病人,特别能理解病人的痛苦和难处,她总是想方设法为患者排忧解难。针对消化内科患者大多是慢性病的特点,她结合治疗实际,提出带着“病友”走完治疗全程的服务理念,为此,她专门制作了“医患联系卡”,每接诊一个患者,赵红艳都会主动拿出一张印有自己电话号码的名片,她告诉病人们,有事可以随时给她打电话。
家住南开区的周大爷接过赵红艳递来的名片时,感触颇深:“我去过很多医院看病,像赵大夫这样主动为患者留电话的,我以前真是没见过。在赵大夫这儿看完病,我们都特别信她,都把她当贴心人。”
从消化系统疾病的咨询到其他繁杂琐事,从早到晚,赵红艳每天总能接到至少十几个患者来电。10年来,她平均每天与患者沟通交流1个多小时,每月通话时间超过2000分钟,与大批患者成了朋友,是医院门诊接诊患者最多的医生。
赵红艳特别关心科室的发展和年轻人的成长,经常出主意、想办法。当然,在很多年轻医生的眼里,赵红艳也是特别严厉的老师。消化一科年轻医生孙文记得,赵红艳跟自己说得最多的就是:必须好好钻研医疗业务,你忘记了还可以有下一次,但是病人的生命和健康却没有第二次。年轻医生莫停说,有一次我们在胃镜检查室,红艳姐说,你们一定要好好学,要尽快掌握检查技巧,我站不起来了,这个遗憾你们要帮我补上。
赵红艳是一位残疾人,也不富裕,但是在爱心助人的路上她走得比正常人还要远。
她每天上班身上都带着1000元钱,这是她专门为贫困患者设立的爱心救济金,遇到看病钱不够的,就会主动帮他们垫上。患者来医院看病遇到路不熟的情况,她就用自己的电动助力车驮送患者。她自己本就需要照顾,但却定期到敬老院义诊、到SOS儿童村看望孤儿,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奉献社会。10年来,她用微薄的工资为患者垫付医药费近万元。
每天日均120人次、高峰时180人次的门诊工作量,人们始终能看到赵红艳那亲和、率真、自信的笑脸。
每当望着病人康复出院的背影,赵红艳都会想起《千手观音》舞蹈编导张继钢送给自己的话:“只要心地善良心中有爱,你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去帮助别人;只要心地善良心中有爱,就会有一千只手去帮助你。”
我们期待赵红艳能够真的站起来,行得更远。(市委宣传部调研组,主要执笔人:姜凝)
短评:爱和给予是境界也是幸福
这个10年,她如凤凰涅槃。
这个10年,从倒下到“站起”,她以柔弱之躯书写大爱传奇。
这个10年,13万余患者100%满意率,见证这位轮椅上的女军医战胜自我、忘我奉献的绚丽轨迹。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11年前的危急之际,赵红艳毫不犹豫地奋战在抗击“非典”一线,履行军人和医生的神圣天职。当感染病毒终身残疾的残酷现实不可改变,当心灵与身体的双重痛楚阵阵袭来,她的世界没有坍塌,她的信念没有倒下,她的坚守没有消弭。不仅无怨无悔,不仅笑对磨难,她还要用自己的坚强、用一颗医者仁心,创造爱的奇迹。
赵红艳做到了。那辆红色电动轮椅车穿梭于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那个面带笑容的女军医为一位位患者带来温暖和关怀……有人将赵红艳与那辆轮椅车称为医院的一道靓丽风景,又何止是风景。正如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正如滔滔江河聚于涓涓细流,赵红艳的精神与热忱,彰显这个时代的价值追求;赵红艳的执着与奉献,生动诠释主流价值认知与道德责任。
大爱和给予,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幸福。当她甘愿每月承担500余元话费,不厌其烦与患者沟通时;当她用并不丰厚的工资,为一位位困难患者垫支医药费时,赵红艳是幸福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绝不是枯燥的语言符号、绝不是简单的语句表述。每个人多一些奉献、每个人尽一份心力,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必然繁花似锦。(刘冬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