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gf49gjkf0d 孝道贯穿在人的一生当中,包括赡养、敬奉、起居、丧葬、祭祀等。《孝经·纪孝行》要求:“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古人认为,孝丧是人生中特别重大的事。樊迟问孝孔子,孔子回答:“生,事之以理;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是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尽心尽力地奉养他们,去世后要按照礼节安葬、祭祀他们。
孝丧,是慎终追远。就是要求子女谨慎恭敬地为父母送终,经常怀念久远的祖先。
孝丧,是子女对父母的生与死的一种态度,是孝行的一个重要方面。为父母养老送终是为人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养老”与“送终”相比,人们似乎更注重“送终”。子女们能否恭敬而体面地处置父母的丧事,谨慎而哀伤地为父母送终,更能衡量一个人的孝行。正如孟子所说的:“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唯送死可以当大事”。
孝丧,是饮水思源,不忘父母。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培养成人,虽然父母已经离去,但我们必须明白,没有父母就没我们的今天,要永远不忘父母的恩德,牢记父母的教诲,努力实现父母生前的夙愿。
孝丧,是心灵的教化。曾子曾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就是说,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祖先,自然会教化引导百姓归于忠厚老实。在通常情况下,父母的离去,子女在悲伤之中就会条件反射地回想父母活着时的音容笑貌,想到父母的种种好处,父母养育我们的种种艰辛。同时,看到灵堂的香烟缭绕,坟头幡纸飞舞,也会反思:父母健在时我们有诸多不敬,处事不周,使父母伤心难过,现在父母已经驾鹤西去,阴阳两相隔,想要弥补却为时已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种痛心,那份追悔可想而知。我想,这或许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幡然悔悟”吧!
孝丧,就是要提倡厚养薄葬。孔子在《论语·子张》中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就是说,对于丧礼,主要是要有悲伤哀痛之情,不应该故意的铺张浪费。曾子就是这样,他要求人们对忘故的父母和先人常有思念之心,不要因时间流逝而忘却父母的养育之恩。丧礼不必追求排场。他的父亲曾点去世时,他没有大操大办,被后人奉为厚养薄葬的典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注重生前尽孝。即所谓“生前一滴水,胜过死后百重泉”。不要父母在世时不尽力奉养,甚至忤逆、虐待,父母去世后却把丧事办得极尽铺张。做儿女的与其把坟墓建得十分堂皇,倒不如父母活着的时候多尽一点孝心来得真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