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gf49gjkf0d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非常重视礼乐教化的民族。所谓教化就是教育和感化,是用行动影响或善意劝导,使人的思想、行为逐渐向好的方面变化。礼的作用是从外表来规范人的行为举止,而乐的作用就是从内心来扶正人的性情,正所谓“礼所以修外也,乐所以修内也”,这种“内外兼修”的方式,使中国人的教化功能达到了治标和治本的功效。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说修身应该从学《诗》开始,礼可以立身,乐可以成就中正平和之性。因此可以说在儒家思想中,乐作为教化的工具,比礼还重要,是更深的层次和更高的境界。
《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对于变化社会风气,调养人们的性情,变化人们的气质,没有比音乐更有效的办法了。
而对于儒家的音乐思想,人们必须了解一个重要的理论:这就是声、音、乐三分的理论。
什么是声、音、乐三分呢?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自然声响,人们也会发出各种喊叫声,这种响声没有节奏,没有审美价值,杂乱无章,儒家称之为“声”,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噪声;人们从自然界的声中找出规律,找到音阶,组成旋律,配合成声调,变成乐曲,儒家把这种有节奏、有旋律、有审美情趣的乐曲称之为“音”,它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音乐”;而在“音”中并不是所有的都能称其为“乐”,儒家认为只有对人们身心健康有益、对社会有益、对人有道德教化作用的主题纯正、节奏庄严平和的乐曲,才能称之为“乐”,“德音之谓乐”。
音乐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那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抚慰着我们的心灵,陶冶着我们的性情,滋养着我们的灵魂。
在今天这个音声泛滥的时代,为了保持自身心灵的平和与纯净,为了下一代孩子身与心的健康发展,人们应该时刻保有一份警觉,自觉抵制低俗音乐,选择德音雅乐,涵养更美好的性情,创造更和谐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