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义工申请 义工快讯 义工百科 义工动态 媒体聚焦 义工风采 活动专题 公益新闻
中国古代音乐典故之二 ——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2009/10/23 14:36:00 来源:中华经典网 编辑:中华经典网  浏览:7389  【打印

fiogf49gjkf0d

    《韶》乐是上古的圣贤君王尧舜时代最为著名的乐舞。孔子对它的评价是:“《箫韶》者,舜之遗音也,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孔子集语·子观》),以及非常著名的“尽善尽美” 和“三月不知肉味”(原文附后)。“九成”是指音乐的进行婉转九段而成,“凤凰来仪”的说法最早见于《尚书·皋陶谟》(原文文字古奥,暂略),因音乐传达了作者和演奏者光明美好、内在充实的智慧境界,故而唤起百鸟共鸣,凤凰来礼。 “大乐与天地同和。” (《礼记·乐论篇》)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中心思想,故事说明了人的中心(内在精神)光明充实,与天地精神相通,可与吉祥美好的事物感应、共鸣。

    “子谓《韶》尽美也,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类似的故事还有师旷鼓琴而白鹤舞于庭(见《韩非子·十过》)等,这些典故不仅透出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境界与风骨,也反映了中国音乐文化精神的一些基本特色。万物有灵,心体相通,人心若能广大无碍、归于本源,所出之乐亦可与含灵共舞。对高超的乐师而言,弹琴也是谈心。音乐语言本是心灵语言,动物对音乐语言的感知能力是很自然的。还有一些古代一直传下来的说法,不少典籍中都可见到的,如:“瓠巴鼓瑟,沉鱼出听,伯牙鼓琴,六马仰秣”。(见于《荀子-劝学》,《淮南子·说山训》、《论衡·感虚篇》等等,文字略有出入,意思大致相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见于《尚书·尧典》,《尚书·皋陶谟》等)都是形容音乐的动听,以致于动物也被打动和吸引的境界。

[注:六马仰秣,是说正在吃草的马儿听到乐声传来,不禁从草料堆中抬起了头;游鱼出听,是讲水中的游鱼被乐声吸引,浮出水面,好象也在倾听。]

——摘自《走进德音雅乐》

0
 
 
 

Copyright & copy 经典网 官方邮箱:zhjdorg@163.com 电话:0311-86991907 经典网官方QQ群:129272535官方微信号:zhjdorg2013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