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gf49gjkf0d 【内容简介】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优良的道德传统。梳理、弘扬这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对于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无疑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编著这套丛书的倡议,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研究会名誉会长向守志、韩培信、许仲林等老领导,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新力、省政协副主席陈宝田均给予了具体指导;省研究会两任会长张耀华、沙人麟等亲自策划,草拟编写体例;宋林飞院长召集丛书作者研究具体的编写方案和要求,并将丛书列入省社科院2007年工作计划,出任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领导重视这套丛书的出版;省财政厅在经费上给予了支持。正是由于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这套丛书的编著出版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书摘】
上篇 概论
一、忠孝概念的由来及其历史演变
忠孝是中国古代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规范。我国古代社会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五大
类,即所谓“五伦”。五伦中,父子关系和君臣关系又是两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调整君臣关系的基本准则是臣民绝对服从君主,即所谓的“忠”;调整父子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子女绝对顺从父母,即所谓的“孝”。这样,忠孝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内容,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最高准则和价值追求,历来受到大力推崇和宣传。流传下来的《孝经》和《忠经》就是古代忠孝道德观的两部经典著作。这两部著作的面世,既是对过去社会中忠孝道德观的经典总结,同时又对未来社会中忠孝道德提出规范。这两部著作对忠孝道德观作了全方位的阐述,深刻阐述忠孝道德在社会中的巨大作用和深远意义。《忠经》说道:“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孝经》也说道:“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忠孝道德成为与天地并存、人人必须奉行的永恒法则。不过,由于调整人际关系的对象不同,忠和孝两种伦理道德的内容也有差异,尤其是两者的地位以及出现时间有着明显的差别。“孝”的出现时间早于“忠”,“忠”的概念形成迟于“孝”,“忠”是在“孝”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孝”的延伸和扩展。具体说来,孝道是殷周奴隶制宗法社会的产物。在奴隶制宗法社会中,由于政治关系和亲族关系的紧密结合,孝道不仅可以起到“亲亲”的作用,而且也能够体现“尊尊”的作用,由此可以维护和调整父子君臣之间的关系。忠道是封建社会的产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