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处世之道》 杨庆中 著
后 记
对于处世,我本人并没有什么经验。之所以接受黄玉顺先生的邀请,撰写《周易与处世之道》一书,主要基于这样的原因:近年来,书摊上论传统处世之道的书不少,其中不乏佳作。但也有一些以谈计谋,说厚黑见长。而且,还喜欢攀附《周易》,以神秘其说。这就给人一种印象,好象中国古人特别喜欢搞阴谋,而《周易》就是搞阴谋的教科书。本人认为,这是很容易误导人的。因而,不揣浅漏,撰写这本小书,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处世即表现一个人的智慧,又表现一个人的涵养。因而,不只是一个方法技巧问题,还关涉人的德性修养。如果撇开后者只谈前者,则很容易流于对计谋、厚黑的追求。为此,本书特分内外两篇,上篇讨论处世的德性基础,外篇讨论处世的方法原则。前者可谓变中之常,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守持,以使自己保持并完善自我的人格修养;后者可谓常中之变,可因时地的不同而有所变易,以使自己合乎并顺应时势的流转。而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有机地结合二者,才能使人显得既厚重,又智慧。
本书的取材均不出《周易》经传之外。传统易学认为,《易传》出于孔子之手,是对《易经》的标准解释,必须经由《易传》才能了解《易经》。此所谓以传解经。进入本世纪后,由于受历史主义的观念和方法的影响,不少学者认为《周易》的经和传为性质不同的两部著作,前者虽包含一定的哲理,但主要是筮占之书;后者虽也谈了筮占,但主要是哲学著作。因而主张经传分观。本人认为,从文献学和史料学的立场说,经传分观无疑是一种最好的办法。但从哲学的和思想发展的立场说,以传解经又委实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思路。本书重在讨论处世之“道”,所以依然沿用了以传解经的老路子。
宋人朱熹有云,“《易》只是个空底物事”。既然是“空底物事”,也就为人们驰骋想象留下了许多可能性空间。本人曾写过一首打油诗,其中有两句说:哲人布爻思形上,术士摆卦演流年。而这本小书,既无哲人之思,又无术士之媚,真可谓不上不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上不下”的东西,也只是搭了个骨架而已,虽无“体丰怯热”之忧,却也实在“瘦”得可怜。博雅君子,幸见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