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gf49gjkf0d 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中的志愿者——董明篇 董明笑容满面,“你猜我见总理第一句话是什么?” 她咧着嘴大笑:“我问总理,您的皮肤保养得这么好,有什么方法啊?” 离开什邡的时候,七八个孩子伸出大拇指说:“董明姐姐你真棒。”一个7岁的小男孩说:“长大以后我要做警察保护你!” 董明突然哭着问我,“为你含辛茹苦的妈妈突然晕倒在床边,可你连喊人、打电话的能力都没有。你什么感受?什么感受?” 她是董明,北京奥运会火炬手、残奥会形象大使,入选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被评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董明打动总理的志愿者 2008年,武汉女孩董明,用残疾的身体追逐着一个个完整的梦想。 9岁受伤,颈椎以下全无知觉,3次病危通知,医生多次断言只有半年寿命——这些都没有吓倒她。 她虽然永远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站立,但她的心一直在站着,在飞。 她举起奥运火炬,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她唤醒地震伤员,让我们看到了温情;她走进奥运会、残奥会,让我们看到微笑。 胡锦涛总书记接见了她,温家宝总理为她题词:身残志坚。 2008,我们经历过风雪、地震,我们同样迎来奥运、阳光。 微笑着、梦想着、坚持着,董明——这个22岁的女孩,是今年我们这座城市最温暖的回忆。 董明是谁 董明是谁?我也曾有这个问题。 她是一位坚强的残疾人。小时候跳水发生意外,颈部以下全部瘫痪。 对于这个女孩,介绍很多。三联生活周刊称她是《所有人的奥运天使》。 她是谁,是个简单却又复杂的问题。因为,走近一个人很容易,而想走进她的内心却很难。 2008年12月4日下午,我第一次认识她。 在水立方,她问温总理:皮肤保养这么好,有什么方法? 电话里,董明一次次耐心为我们指路。“营北社区,顺着易初莲花,走下来就到了。” 社区门口有栏杆,看门老人听说是采访董明,挥挥手就让车进去了,不收费,还指着里面说,走到头,左拐。 为方便董明出入,父亲专门在家里又开了一道门,不用上台阶,顺着水泥斜坡可以直接进房间。 房间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照片:温家宝扶着董明,温暖地笑着。旁边还有总理的题词:身残志坚。 “我见过总理4次”,22岁的董明语气自豪。 今年7月下旬到10月初,她一直在北京。“奥运期间做央视的特邀记者,残奥会时我是一名志愿者。” 残奥会时,工作时间是早上8时到下午3时,她却坚持干到晚上10时。“多呆一会,对其他人也是一种鼓励”。 妈妈陈汉英说,董明上厕所不方便,只能回住处解决。原来住得比较远,上个厕所来回要花一个小时。 “志愿者是来做事的,不能因为自己影响工作”,在董明的要求下,母女俩在距水立方最近的居民楼租了房子。 9月8日,她在水立方第一次见到了温家宝总理。 回忆起这一幕,董明笑容满面,“你猜我见总理第一句话是什么?” 我们还没有猜,她就咧着嘴大笑:“我问总理,您的皮肤保养得这么好,有什么方法啊?” 这个问题让在场的人都傻了眼。 9月29日,这个来自武汉的奥运志愿者,又受到胡锦涛主席的接见。 “这是残奥会主席克雷文送的”,妈妈拍拍董明的新轮椅说。残奥会期间,同样是残疾人的克雷文,看到董明乘坐的旧轮椅,就知道了这个女孩走过的曲折。 开朗的董明 奥运火炬手董明 为了举起奥运火炬,她练了7个月 2007年8月,董明在电视上看到征集奥运火炬手的消息,就在网上报名。面试时,她的陈述让在场评委们泪流满面。 火炬传递前一天,小雨。爸爸和她想打的去医院,看望四川伤员。他们一次次被拒载,上了公共汽车,也因为坐着轮椅,被司机赶下了来。 父亲就推着她打着伞走到医院。 可能是因为淋雨,她有点不舒服。第二天火炬传递时,她突然发现自己举不起火炬了。 要知道,为了举起火炬,董明练了7个月。 第一次没有举起来,第二次没有举起来,奥组委的人着急了,希望她把火炬插在轮椅的支架上。她不同意,坚持要试第三次,结果还是没有举起来。 休息片刻,第四次,她终于依靠大腿把火炬举了起来。 有很多火炬手都觉得路太短,而董明却觉得路很长。她坚持着,只要自己还清醒,就不会让火炬掉下去,歪着、斜着都不行。 董明举着火炬的照片,被她印在了名片上。不过,董明最得意的一张照片,是穿着一条白裙子照的,长发飘飘、白衣飘飘。 “那时候觉得自己挺漂亮的,80多斤”,她笑着说,“现在将近120斤,胖死了。”这30多斤是为了圆梦而长的。她渴望当一名轮椅橄榄球队员,教练告诉她,要想上运动场必须增重。 爱美是每个女孩子的追求,她的书架上,最醒目的位置放着一本书《女人怎样更美丽》。 一张照片摆在床头的桌子上,每天董明一睁眼就能看到。照片是一家三口的全家福。 妈妈回忆说,好像是董明一年级的时候照的。董明坚决反对:这明明是自己9岁的时候照的,照片上自己还是长头发,扎着辫子。 “你看阿姨当时还不错吧”,陈汉英有些得意地问我。 照片照得确实不错。父母年轻,风华正茂,三个人笑得格外灿烂。 萨马兰奇亲自接见董明 冬日里,一缕阳光下,董明温暖地微笑。 邱焰 摄 离开地震灾区,孩子们对她说,“长大了当警察保护姐姐” 家里家具比较旧,但墙面很白。母亲说,赶在女儿从残奥会回来之前,爸爸特意粉刷了一遍。 爸爸董财钢指着这个家,“家具、桌椅板凳,都是我做的。” “如果董明小时候没受伤,今年刚好大学毕业,每个周末回家,给她做点好吃的,吃完了出去逛逛……”可惜,给他遐想的时间太少了,他需要不停地工作来维持这个家。 他叹了口气,“不说这些了”。他拉着我,非要我坐在一个摇椅上不可。“我从外面捡回来的,修了下还能用,试试”。 他推了下,椅子果然前后摆动起来。夫妻俩像小孩一样笑起来。 家里最贵的东西,是轮椅上的垫子,6000多块,进口货,能防褥疮。爸爸拉过不久前换下来的旧轮椅,“这个坐着不舒服,架子断过四五次。” 钢架是在四川断的。 5月12日,汶川地震。董明躺在床上,看着那些与自己命运相似的孩子,“总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5月下旬,四川伤员到武汉接受治疗,她每天都要到医院看望。有个孩子精神受重创,一直没有开口说话,医护人员也无从了解他的身份。董明一次又一次地找他谈心。 一天,身为奥运火炬手的董明逗他,如果再不说话,就不带火炬给他玩。临走,这个孩子终于开口了:“姐姐加油!” 因为这么一句话,在电大读心理专业的董明,下定决心到四川去,为伤员做心理辅导。 妈妈不同意,现在每花一分钱,花的都是孩子的命。 董明也不肯放弃,耐心地跟妈妈聊了一晚上:“我残疾至少我还活着,还有你们爱着我,可是灾区的那些孩子呢?” 妈妈被打动了。6月10日,董明和父母一起,踏上了开往四川的火车。 “我们唯一担心的,就是怕给别人添麻烦,”董明说。他们拒绝了团省委提供的住宿,自己找位置住,实在找不到就在车站、广场凑合一晚上。 山路崎岖,轮椅的钢梁在一次进山时突然断了。董财钢抱着女儿,找了一根木棍撑着轮椅,到成都后将钢梁焊好。没想到很快又断了,只有再修。 一名汽车工程师在地震中受伤,失去了一条腿,意志消沉,受伤后没有再说一句话。 董明来到他身边,讲自己9岁就受伤的故事,讲自己再苦再难也不向命运低头的经历。 听着,听着,这名工程师拉着董明的手落泪了。 离开什邡的时候,七八个孩子拍打她的车门,伸出大拇指说:“董明姐姐你真棒。”一个7岁的小男孩说:“长大以后要做一个警察保护你!” 看着这些孩子,陈汉英想起了女儿小时候,泪如泉涌。 董明每上一步楼梯,都要靠她的爸爸妈妈帮助。 邱焰摄 董明(右)在同济医院给地震伤员做心理辅导。邱焰摄 床头的奖状只贴到3年级,因为她的童年到此为止 董明的床头贴着三好学生奖状,最早的一张是1992年的。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奖状到此为止。 3年级那年,她9岁。从这一年,她开始了另一种人生。 和所有残疾人一样,她也有黑色的回忆。我曾担心,这个话题会不会让她痛苦。她却很镇定,似乎在讲别人的故事。 1995年,作为省体工队一名跳水队员,她背对水池站在10米跳台。不出意外的话,她将在空中完成动作后,轻盈落入水池,就如长她几岁的师姐伏明霞。 可是意外发生了。她在空中的瞬间,发现水池中还有一个孩子。小董明慌了,下意识地往旁边挪了一点,伸手推了孩子一把。结果,她不是手先入水而是头。 天色渐晚。董明指了指表告诉我,现在5点多了,以前妈妈到了这个时间,都会到菜市场去捡一些别人扔掉的菜叶。 董明说的“以前”,是自己摔断颈椎后的头几年。她那时不能动,不能说话,只能躺在床上看着父母。她是武汉姑娘却不会说武汉话,就是因为躺在床上的这几年。 一家人的生活非常艰难。为了治病,除了董明必需的电视机和空调,能卖的都卖了。 电视上的董明,总是在笑。现实中的她,似乎很少有忘形大笑。 “为你含辛茹苦的妈妈突然晕倒在床边,可你连喊人、打电话的能力都没有,直到5个小时之后,爸爸回来才发现。你什么感受?什么感受?”董明突然哭着问我。 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回答。 卧室挂着一幅画,董明画的,是2000年送给爸爸的生日礼物。画上爸爸和妈妈在一起说着悄悄话,爸爸的特征是小眼睛,妈妈的特征是虎牙。旁边就是董明,没有坐轮椅,轻舞飞扬。 这幅画董明画了一个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