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gf49gjkf0d 他历经8年,烤卖30万串羊肉串,攒下10多万元钱,全部用来捐款助学。 他就是阿里木江·哈力克,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从新疆走出来的“草根”慈善家。 曾牵着马沿着陡峭的斜坡,给山坳里的孩子送去新书包和文具; 曾只身前往玉树地震灾区救灾; 一件15元的粗线毛衣,这个身材壮实的新疆汉子一穿就是4年多, 一个馕加一杯水,常常就是他的一顿饭。 经常有人问阿里木江:你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不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却捐给了贫困学生,为什么? 阿里木江说,他出来卖羊肉串时,经常被人说抢了生意,把他打走,甚至还曾被坏人绑住打伤了腿。但他却悟出一个道理:那些人是没有文化才那样做的。他恨自己文化少,没文化自己过不好生活;而有的人没文化也会让别人过不好! 1992年,阿里木江・哈力克退伍后,在当地供销社工作。供销社破产后,他走南闯北,以卖烤羊肉串谋生。2001年,他到贵州省毕节市落脚,随着生意越来越好,他赚的钱多了起来。然而,阿里木江・哈力克依然很“穷”。钱哪里去了?答案是:捐给了贫困孩子。 2002年4月,他把500元钱交到毕节师专(现毕节学院)贫困生赵敏手中;2003年12月,他看到患肾病的男孩周勇因为家庭困难交不起医疗费,立刻向朋友求助,又组织大家捐款;2007年11月,得知大方县达溪镇聚河小学学生缺书包,他就买了181个新书包,翻山越岭两个多小时,送到学校;听说一小学41名学生交不起学杂费,他马上冒雨送去5000元…… 【深度阅读】阿里木江·哈力克:烤卖30万串羊肉串 攒10余万资金回报社会 2011年1月,39岁的维吾尔族汉子阿里木江·哈力克“火”了。1月13日,他登上新华社“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阿里木江颁奖台。领奖前一天,他却私下问与他颇为相熟的记者:“北京能不能烤羊肉串?我想找个地方,自己烤烤肉串。几天没摆摊,手痒了……” “烤羊肉串的‘慈善家’”受关注 整整8年,在贵州省毕节市,阿里木江以烤羊肉串为生,并用卖烤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他的故事,使无数网民为之动容,誉之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2010年底,新华社发起“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人物评选。作为候选人之一,阿里木江最终获得24万多张网络投票,高居榜首。而在“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发起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也给阿里木江投了一票,称他为新疆人民的“好巴郎”。是什么让众多网民“力挺”这位维吾尔族汉子?让我们回看一下阿里木江的经历。 阿里木江与他资助的学生周勇。黄莉摄 10年前刚到毕节时,阿里木江孑然一身。“这世上总有好人。” 阿里木江说,一个农民工兄弟请他吃过一顿两块钱的豆花饭,“我知道两块钱对他来说,赚得也不容易,那是我这辈子最难忘的一顿饭”。 后来,一个并不太熟悉的酒吧老板借给阿里木江100元钱。有了本钱,阿里木江拼命做生意,5天就把钱如数归还,“到如今,我们都还是好朋友”。 2002年,阿里木江路过贵州镇远县,参与扑灭了一起山火,当地政府奖励他300元现金。随后,他通过毕节地区妇联组织,将这笔奖金连同自己身上的200元钱,捐给毕节学院一位因贫困濒临辍学的女生:“我第一次感到,500元钱对很多人来说,只是个很小的数目,对贫困生却帮得上大忙。” 从此,阿里木江烤羊肉串的收入,大多用在了捐资助学上。到底资助了多少,他也没个准数,“这么多年,有多余的钱了就去资助,直接资助的学生有100多个,加起来有10多万吧”。卖一串羊肉串,毛利不过3毛钱,攒10万元,至少要卖30多万串。从天山脚下到乌蒙高原,是什么信念让阿里木江数年如一日地资助贫困生? 阿里木江向困难学生赠书书包 4年前,阿里木江揣着5000元钱,来到毕节学院,提出想资助一些困难学生。 “一大摞钱,什么面值的都有,还带着一股子烤羊肉串的味道。”毕节学院党委副书记汤宇华清楚地记得,“我们的心情非常沉重,这个社会上有的是比阿里木江生活宽裕的人,这对他而言,几乎是倾其所有。” 很快,毕节学院决定配套5000元,将这笔全校金额最小的助学金命名为“阿里木江助学金”。 “没读书缺文化,我只会烤羊肉串,绝不能让那些贫困孩子和我一样。”阿里木江读到高二就参军入伍,对文化教育,他有着近乎崇拜的尊重,“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人的思想和命运。” 身边的朋友没少劝阿里木江攒些钱,买套房,改善条件,可他总“听不进”。 阿里木江有个朴素的想法:“把字写在石头上,可以保存到永远;把字写在沙子上,只能保存一时。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才是物有所值。” 2007年11月,得知大方县达溪镇聚河小学大部分学生没有书包后,阿里木江从批发市场买了181个书包。由于交通闭塞,不通汽车,他和朋友在农户家借了一匹马,“路太陡了,下坡时,大伙要拉住马尾巴,马才不会滚下去。” 翻山越岭2个多小时后,阿里木江走进聚河小学破旧的教学楼,将新书包递到每一个孩子手中。事先阿里木江还特意带来了一面五星红旗。架竹竿,穿旗绳,阿里木江和师生们站在狭窄的操场上唱起国歌,一起注视着五星红旗在山沟里冉冉升起,迎风招展。 阿里木江与他资助的学生们在一起 卖羊肉串的阿里木。欧东衢摄 如今,阿里木江又开始考虑更长远的资助计划,他打算未来攒钱办一所留守儿童学校,让那些不在父母身边的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 “一夜成名”后的他依旧简朴 去年4月14日,得知玉树地震的消息后,阿里木江第3天就携带装有行军床、被褥以及锅碗瓢盆的两大包行李,从贵阳奔赴玉树灾区协助部队官兵施救。在随后的十多天里,阿里木江如重回军营般,协助战士们抬伤员、架帐篷、卸物资,从早忙到晚。 阿里木江说,他始终铭记自己当兵时老班长说过的一句话:“小的是家,大的是国家。国家和人民需要你的时候,能站出来的,都是英雄”。 “一夜成名”之后,阿里木江的生活依旧简朴,依旧有滋有味地卖着肉串。这个身材壮实、经常胡子拉碴的新疆汉子,身穿20元的土布褂子和20元的蓝布裤子,脚蹬8元的布鞋,一穿好几年;他喜欢吃水果,为了买到便宜的水果他常常挑快烂了的买,削掉坏的再吃;一个馕或两个馒头,加一杯水,就打发掉一顿饭。这样的生活,阿里木江却觉得十分满足:“生活嘛,吃饱就可以了”。 阿里木江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现在,他的家乡和静县成立了“阿里木江·哈力克民族团结一家亲助学基金”。新疆主要新闻媒体开设了《“阿里木江精神”大家谈》栏目。他获得新疆青年五四奖章、自治区“外出务工模范”荣誉称号,当选第二届贵州省道德模范,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阿里木:烤羊肉串的“慈善家”缘何打动人心? 他靠卖羊肉串谋生,生活并不富裕,却因为急公好义、乐善好施,被新疆人民亲切地称为“好巴郎”,被贵州人民誉为“草根慈善家”。 他就是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个体工商业者阿里木江・哈力克。 新华社贵阳1月25日电(记者周之江 李劲峰 王橙澄 史竞男 毛咏)39岁的维吾尔族汉子阿里木并不觉得自己是“草根英雄”。 1月13日,他登上新华社“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颁奖台。领奖前一天,他却私下问与他颇为相熟的记者:“北京能不能烤羊肉串?我想找个地方,自己烤烤肉串。几天没摆摊,手痒了……” 整整8年,在贵州省毕节市,阿里木烤羊肉串赚钱为生,同时还用卖烤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他的故事,使无数网民为之动容,誉之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平凡如此,却又不平凡如此,阿里木其人其事,缘何打动人心? 网络投票高居榜首——是什么让众多网民“力挺”这位新疆汉子? “阿里木是个并不富裕的小商贩,但财富有价,爱心无价。并不富裕的阿里木用一颗赤诚之心,支撑起最朴实也最沉甸甸的慈善事业。”——网民“郭杨阳”如此评价。 2010年底,新华社发起“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人物评选。作为候选人之一,阿里木最终获得24万多张网络投票,高居榜首。 当年9月,阿里木获评贵州省道德模范,到任刚满一个月的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被其感人故事深深打动,并号召全省人民向阿里木学习。之后不到5个月的时间内,栗战书在不同地方、不同场合多次“力挺”阿里木。 而在“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发起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也给阿里木投了一票,称他为新疆人民的“好巴郎”。 “一夜成名”之后,他依旧生活俭朴,依旧有滋有味地卖着肉串。1月16日,记者在阿里木租住的陈旧砖木房内看到,房间里仅有房东留下来的几件简陋家具,摆在客厅里的台式电脑,是他最值钱的物件。记得两年前,记者第一次采访阿里木时,他唯一的“电器”,是悬在天花板上的电灯。 这个身材壮实、经常胡子拉碴的新疆汉子,20元的土布褂子,8元的布鞋,20元的蓝布裤子,一穿好几年;他喜欢吃水果,为了便宜他常常挑快烂了的买,削掉坏的再吃;一个囊或两个馒头,加一杯水,就打发掉一顿饭。 这样的生活,阿里木却觉得十分满足:“生活嘛,吃饱就可以了”。 2002年,阿里木路过贵州镇远县,参与扑灭了一起山火,当地政府奖励他300元现金。随后,他通过毕节地区妇联组织,将这笔奖金连同自己身上的200元钱,捐给毕节学院一位因贫濒临辍学的女生:“我第一次感到,500元钱对很多人来说,只是个很小的数目,对贫困生却帮得上大忙。” 从此,阿里木烤羊肉串的收入,大多用在了捐资助学上。卖肉串,过去仅是他的“生计”,而这之后似乎多了些别的“意味”。 阿里木几乎没有存款。他喜欢把挣来的钱一股脑儿塞进抽屉,用时再抓一把出来。到底赚了多少,资助了多少,他也没个准数,“这么多年,有多余的钱了就去资助,直接资助的学生有100多个,加起来有10多万吧”。 卖一串羊肉串,毛利不过3毛钱,搁在两年前,毛利仅两毛钱。攒10万元,至少要卖30多万串。 在北京领奖间隙,游览鸟巢,阿里木还挂念着“老本行”,“要能在鸟巢边上摆个羊肉串摊,生意肯定火爆,就能赚到更多钱帮助贫困孩子了”。 善良如阿里木,以并不丰裕的收入却念念不忘资助他人,不求回报,无涉名利,看似平常之举,却饱含着绝非平常的高尚精神特质。 从天山脚下到乌蒙高原,是什么驱使阿里木数年如一日地资助贫困生? 在毕节,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到处都有阿里木江・哈力克捐助的贫困学生。他还在贵州毕节学院和贵州大学设立“阿里木江助学金”。至今,资助过多少学生,他已经记不清了:“直接资助的有100多个。加上送学习用品,应该有几百个学生了。” “阿里木叔叔由于家庭贫困,没能读太多书,他认为社会发展要从教育开始,因此他选择资助贫困生,希望我们以后能对社会作贡献。”--阿里木资助的毕节实验高中高二学生周勇说。 4年前,阿里木揣着5000元钱,来到毕节学院,提出想资助一些困难学生。 “一大摞钱,什么面值的都有,还带着一股子烤羊肉串的味道。”毕节学院党委副书记汤宇华清楚地记得,“我们的心情非常沉重,这个社会上有的是比阿里木生活宽裕的人,这对他而言,几乎是倾其所有。” 很快,毕节学院决定配套5000元,将这笔全校金额最小的助学金命名为“阿里木助学金”。 “没读书缺文化,我只会烤羊肉串,绝不能让那些贫困孩子和我一样。”阿里木读到高二就参军入伍,对文化教育,他有着近乎崇拜的尊重,“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人的思想和命运”。 身边的朋友没少劝阿里木攒些钱,买套房,改善条件,可他总“听不进”。 阿里木有个朴素的想法:“把字写在石头上,可以保存到永远;把字写在沙子上,只能保存一时。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才是物有所值。” “省下的钱,帮那些孩子学文化,心里很开心。”阿里木说。 2007年11月,得知大方县达溪镇聚河小学大部分学生没有书包后,阿里木从批发市场买了181个新书包。由于交通闭塞,不通汽车,他和朋友在农户家借了一匹马,“路太陡了,下坡时,大伙要拉住马尾巴,马才不会滚下去。” 翻山越岭2个多小时后,阿里木走进聚河小学破旧的教学楼,将新书包递到每一个孩子手中,“自然条件太恶劣了。如果把我放在那儿,我都坚持不下来”。 事先得知聚河小学长时间没举行过升旗仪式,阿里木还特意带来了一面五星红旗。架竹竿,穿旗绳,阿里木和师生们站在狭窄的操场上唱起《国歌》,一起注视着五星红旗在山沟里冉冉升起,迎风招展。 如今,阿里木又开始考虑更长远的资助计划,他打算未来10年攒钱办一所留守儿童学校,让那些得不到父母温暖的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眼下,阿里木还想娶个老婆,“要求不高,她一定要能理解我的想法,支持我继续资助贫困孩子”。 无论是汶川大地震还是贵州雪灾,阿里木江・哈力克都踊跃捐款。玉树地震发生后,他背上锅碗瓢盆赶赴青海,从西宁采购了几千元钱的牛羊肉和蔬菜,不顾高原反应,拿着身份证和退伍证,就冲到救灾前线。 经常有人问阿里木江・哈力克:你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自己不过更好的生活,却捐给了贫困学生,为什么?阿里木江・哈力克说,我不能让想读书的孩子上不起学,要尽力帮他们! 无论面对贫困学生还是地震灾民,是什么激励阿里木屡次挺身而出? “接受过别人帮助的阿里木,把传递爱心当成自己的生活和精神追求,他身上洋溢的是互帮互助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毕节地委书记秦如培说。 去年4月14日,得知玉树地震的消息后,阿里木第3天就携带装有行军床、被褥以及锅碗瓢盆的两大包行李,从贵阳飞往西宁,奔赴玉树救援。强忍着高原反应带来的头痛欲裂和恶心呕吐,阿里木带着在西宁用8000多元购置的牛肉和蔬菜,赶到灾区协助部队官兵施救。 “地震后的景象太惨烈了,大家只有携手起来,才能共渡难关。”在随后的6天里,阿里木如重回军营般,协助战士们抬伤员、架帐篷、卸物资,“救援步入正轨后,我就带着两套衣服和一双鞋回家,其余的都留给灾民了”。 “我做的一切,都是对那些在自己困难时刻伸出援手的好人的感激。”乐于助人的阿里木,永远记得在最困难时帮助过自己的人。 出生在新疆和静县乃门莫敦乡的阿里木,自幼家境贫寒,父亲是当地供销社职工,一家9口,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生活。读到高二时,家里没法再供阿里木上学,他选择了参军。后来复员回到地方。 2002年,刚到毕节时,阿里木孑然一身,“身上只有10块钱和一个烤箱,买一块钱的馒头,一块钱的荞凉粉,6块5毛钱买1斤羊肉,穿成35串,能卖17块5毛钱。” “这世上总有好人。”阿里木说,一个农民工兄弟请他吃过一顿两块钱的豆花饭,“我知道两块钱对他来说,赚得也不容易,那是我这辈子最难忘的一顿饭”。 随后,一个并不太熟悉的酒吧老板借给他100块钱。有了本钱,阿里木拼命做生意,5天就把钱如数归还,“到如今,我们都还是好朋友”。 “人关心人多一点,这个社会就多一点和谐。”阿里木对记者说,“我的朋友,我就是这样想的。” 如今,一首写给阿里木的歌曲《爱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初稿已完成。新疆著名指挥家奴斯莱提作曲:“在阿里木身上我们看到了维吾尔青年质朴、憨厚、热心助人的精神,他是鼓舞人心的好榜样!” 1月13日,登上颁奖台的那一刻,阿里木眼眶红了;接过奖杯,这个维族汉子再也忍不住眼泪:“我很激动……我从没想过有一天能站在这个台上。” 阿里木说,他始终铭记当兵时老班长说过的一句话:“小的是家,大的是国家。国家和人民需要你的时候,能站出来的,都是英雄”。 (进入原文) ·各族群众传唱歌曲《阿里木,好巴郎!》 “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才是物有所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