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gf49gjkf0d 女儿说,爸爸工作时就像一尊被煤染黑的雕像,唯有生气的是炯炯有神的眼睛;工友们说,他是一尊聚集了咱们精、气、神的时代雕像,令人起敬的技能英雄。 他就是孔祥瑞,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我是一名普通的工人。”走到哪,他都喜欢这样介绍自己。在宽度不足45厘米的百级台阶上,他高大的身躯半悬空中攀上爬下30年;身披煤尘,手持对讲机在长6公里的自动化作业线上查巡,寒来暑往,走了千余天。 “他是一名响当当的港口工人!”熟悉他的人则喜欢这样评价他。作为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他主持技术创新项目150余项,累计为企业创造效益8400多万元。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作为操作队带头人,他坚持召开“诸葛亮会”,举办“员工讲堂”,组织开展“自助餐式培训”等活动。 2009年,孔祥瑞作为中国工人代表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 孔祥瑞在指挥作业。(资料图片) 新华网天津10月31日电(记者满学杰、李靖 )他是一名普通工人,只有初中文凭,在港口码头上一干就是34年。 他是一名在岗位上自学成才、勇于创新的“蓝领专家”,共取得150多项科技成果,为企业创造效益8400多万元。 2006年国庆节前夕,51岁的天津港煤码头公司操作一队队长孔祥瑞,光荣地站在“中华技能大奖”领奖台上,接受国家对一名知识型产业工人的嘉奖。这是他继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20多项荣誉称号之后的又一次获奖。 “可以没有文凭,不可以没有知识。生产实践这个大课堂,照样培养人” 孔祥瑞1972年初中毕业就被分配到天津港码头当了工人。1985年,已经开了十几年门式起重机的他,参加了职工大学的考前培训班。那时候,孔祥瑞已经是值班队长,是队里的技术骨干。上学就要占用工作时间,岗位上离不开他呀!他人在课堂,心里却惦记着生产。上课第三天,孔祥瑞作了决定:告别课堂,重新回到他最牵挂、最热爱的工作岗位。 短暂的求学经历虽然停止了,但孔祥瑞的求知欲望却更加强烈了。他曾说,人可以没有文凭,不可以没有知识;生产实践这个大课堂,照样培养人。 孔祥瑞把工作岗位当成课堂,把生产实践作为教材,把设备故障作为课题,把身边拥有一技之长的工友当作老师,勤奋学习、刻苦钻研。 他找来设备说明书,一页一页地学,一项一项地啃,不明白的查资料,不懂的找人问,直到把厚厚的说明书弄通弄熟。 孔祥瑞的家住在天津市区,到港口有50多公里的路程。那些年,他每天上下班都要坐汽车、倒火车、再换汽车,来回要走5个多小时。孔祥瑞总是带着书,如饥似渴地学习。 孔祥瑞的“日志本” (新华网 岳巍/摄) 孔祥瑞有个记工作日志的习惯,小本子每天随身携带,设备出现哪些故障、什么原因、修理过程、注意事项等都一一记录在案。日积月累,一本本工作日志成为他搞技术创新的资料库。 岗位上的刻苦钻研,使孔祥瑞逐渐成长为一名专家。 一次,码头上一台门式起重机的旋转大轴承出现异响。这有可能是缺少润滑,但也可能是重大事故的前兆。如果不拆卸进行彻底检修,门机就有可能瘫痪;如果拆卸下来后发现没有问题,企业会蒙受上百万元的经济损失。 拆还是不拆?在场的企业领导和工友们都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孔祥瑞。孔祥瑞冷静地又听了听响声,果断地说:是轴承坏了,必须拆! 根据他的提议,公司请来900吨的海上浮吊进行作业。伴随着海吊的隆隆声,门机上半截被缓缓吊起,回转大轴承拆了下来。结果却出人意料,回转大轴承正面完好,没有异常。 难道老孔判断错了?孔祥瑞陷入沉思。他认定是轴承损坏,也许问题隐藏得更深。 他冷静地指挥吊车将大轴承翻了过来,答案终于明白了,只见正面完好的回转大轴承背面,滚珠已经散落出槽,如果继续使用,后果不堪设想。 门机的故障及时排除了,老孔“听音断病”的绝活也出了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