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义工申请 义工快讯 义工百科 义工动态 媒体聚焦 义工风采 活动专题 公益新闻
李玉兰
2012/4/11 20:36:20 来源:中华经典网 编辑:chuan  浏览:4746  【打印

fiogf49gjkf0d
李玉兰,女,中共党员,1949年10月出生。自1990年以来,她先后捐资累计达17万元之多,捐助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百名失学儿童;认领了7位孤寡老人;抚养数名弃婴…… 李玉兰曾获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第四届精神文明十佳人物等荣誉。2005年11月,荣获中国首届“中华慈善奖”。 当年是你们把我养育成人,如今,该是回报的时候了!我出钱,帮你们安度晚年,以后,你们去了,我也要帮你们送终!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李玉兰:百姓眼中的“平民慈善家”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天桥街道居民李玉兰 她,有很多个称号:“平民慈善家”、“爱心天使”、“活雷锋”…… 她,有很多种身份:失学儿童叫她“李奶奶”,孤寡老人叫她“亲闺女”,孤儿们叫她“李妈妈”…… 2005年11月20日,在民政部、中华慈善总会联合举行的首届中华慈善大会上,李玉兰,这位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的普通市民,获得了首届“中华慈善奖”。 “全国道德模范”、“安徽省第四届精神文明十佳人物”、“ 蚌埠十佳女杰”……李玉兰的名字传遍神州大地。 感恩:在她心中,做好人,是报答的最好方式 朴素、慈祥,这是李玉兰给人的第一感觉。一双旧布鞋,瘦削的身材,伸出的手却坚定有力。 从小到大,李玉兰的生命中写满了坎坷!从小到大,李玉兰的心中也写满了感激! 5岁时,李玉兰父母在一场政治运动中双双入狱。兄妹几人靠捡破烂和讨饭为生。盖的,是千疮百孔的被絮;穿的,是用绳头扎起来的衣服。是邻居们的饭菜,让她们度过饥荒。 1963年,父亲出狱后带着李玉兰回到山东老家,那时的中国,刚遭遇自然灾害不久,李玉兰一家的生活可想而知,但淳朴善良的乡亲们却给予他们极大的关怀。 一次,李玉兰生了一场大病,家人一筹莫展,闻讯赶来的乡亲你一元我一角地凑份子,将她送到了公社卫生站。父亲对着抢救回来的李玉兰老泪纵横,“孩子啊,你将来一定要做好人,报答乡亲们的恩情。”父亲的话,牢牢刻在李玉兰的心中。 18岁那年,李玉兰与一位农民结为夫妻。为了全家的生计,丈夫去山西打工,却在一次事故中意外身亡。失去了家中的顶梁柱,李玉兰懵了,带着两个孩子,她又过上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日子。有一次,她竟然昏倒在水塘边,是善良的乡亲用红薯和米汤将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改革开放后,李玉兰拖儿带女到蚌埠打工谋生,居委会主任牵线,让她和个体商户李华照走到了一起,两人开起了自己的小饭馆,李玉兰重新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每每回忆起这些往事,李玉兰想到的不是曾经的苦日子,而是乡亲们的一碗碗米汤、好心人的一份份真情。在她心中,做一辈子好人,才是报答那些好心人的最好方式。于是,李玉兰的生命,与帮困、助学、扶老结下了不解之缘。   帮困:在她心中,爱,是不计回报的付出 2005年的腊月二十七,寒风凛冽,李玉兰的华照饭店门口,一个汉子踌躇徘徊。终于,他跨进了饭店的门,径直走向李玉兰,轻声地问:“您是李玉兰吗?” 汉子叫宋再发,淮上区小蚌埠镇人。这天,上大学的儿子打来电话:“爸爸,我只剩下最后1块5毛钱了,没有回来的路费,快帮我筹点钱吧!”儿子的话让父亲心痛不已。可哪里能弄到钱啊?本指望家里的大棚菜能挣几个钱,可一场大风,把大棚刮得七零八落。无奈之下,宋再发不得不向亲戚开口,可亲戚一句“你来得不巧,钱刚存了定期”,将原本满怀希望的他推了回去。 宋再发不敢回家,快过年了,孩子回不来,家里衣食难保,想到这里,宋再发泪流满面,“那一刻,连死了的心都有。” 这时,他想到了李玉兰,想到了人们称赞的大好人。可是,连自己的亲戚都见死不救,一位素昧平生的人会帮忙吗?

0
 
 
 

Copyright & copy 经典网 官方邮箱:zhjdorg@163.com 电话:0311-86991907 经典网官方QQ群:129272535官方微信号:zhjdorg2013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