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gf49gjkf0d 曾国藩死后谥号“曾文正公”,他曾被誉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位圣人”,是清朝的中兴名臣,他在世之时曾是汉人在清朝廷地位最高、权力最重的人。他在位二十年,死的时候只有两万两银子;除乡间的老屋外,在省中未曾建造一个房子,也未曾买过田地一亩。
在曾国藩看来,儿子如果贤明,那么不靠父母的官囊,也照样能够自己去找衣食;儿子如果不肖的话,那么做父母的多积一分钱,他将多造一份孽,将来淫逸作恶,必定大坏家庭名声。所以他下定了决心——决不肯靠做官来发财,决不肯留银钱给后人。所以他认为,如果俸禄收入较为丰厚,除了供养自己的父母亲吃好喝好外,其余的钱财尽量用来周济亲戚族人中的贫穷者。这是他一直的志向。(“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食;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可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之素志也。”)
曾国藩亲手创立的两淮盐票,定价很便宜,而利息非常高,每张盐票的票价二百两,后来卖到二万两,每年的利息就有三、四千两,当时家里只要有一张盐票,就称为富家了。但曾国藩特别谕令曾氏一家人,不准承领,在他去世后多年,后人也没有一张盐票。其实当时曾家要领一、两百张盐票,是极其容易的事情;而且是照章领票,表面上并不违法。然而借著政权、地位,取巧营私,小人认为是无碍,而君子却是不为啊!这件事,当时聂云台的母亲知道的很详细,外面人是很少有知道的。所谓《中庸》上面说:“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君子之所令普通人达不到的高明功夫,完全下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这叫作表里如一,即是《大学》里所讲的“诚意”、“毋自欺”,这既是中国传统伦理道理的根本,也是中国**学的根本。如果没有这样的修身增界,则官职越大,为祸越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