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义工申请 义工快讯 义工百科 义工动态 媒体聚焦 义工风采 活动专题 公益新闻
青年志愿者之歌 本禹志愿服务队事迹报告会发言摘要
2014/5/7 9:03:52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liutt  浏览:3876  【打印

    我眼中的本禹和本禹们

  我和徐本禹,及支教团的这份情谊,开始于10年前冬夜的采访。

  2004年12月25日晚,华中农业大学一间教室的讲台上,一个瘦瘦的男生默默站了很长时间。台下,座无虚席。

  “我很孤独,很寂寞,内心十分无助和痛苦,我感到自己快坚持不住了……”半晌,他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的报告。

  和所有人一样,我睁大了眼睛。我以为,支教志愿者从贵州回来作报告,应该是豪迈而富有激情的。

  那个夜晚,所有人都在一次一次默默流泪。

  我的取景框,也是一片模糊。

  我拍摄的照片,获得当年的中国新闻奖。但在心里,始终有一份牵挂。或者说,这份牵挂是因为一丝不安。我常问自己,如果不是本禹,这张照片还能获奖么?

  在我内心,深藏着一个愿望:到贵州大山去,看看那里的孩子,朴实的乡亲,还有默默奉献的志愿者。

  2012年初夏,我终于走进大山深处。

  和第六届支教团在一起生活了20天,是我人生当中最为难忘的经历。在这里,我看他们上课,随他们去家访。环境是如此的恶劣,志愿者们却是那么的乐观。

  当地村民对志愿者们的强烈需要和尊敬,深深打动了我。在那里,我见证了志愿者罗欢和贫困孩子杨杰认兄妹的故事。

  六年级的苗族小女孩杨杰,唯一的哥哥因交通意外去世。按当地风俗,杨杰要在外面认一个亲人,以保佑平安。

  杨杰的家人想起了罗欢老师。因为在学校,善良的罗欢总是从自己的伙食里打出一份白米饭给杨杰,上课的时候鼓励她发言,要她将来一定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面对请求,罗欢爽快答应了。

  6月24日上午,罗欢走进杨杰的家,轻轻拉过小杨杰,按风俗给她系上一根红绳。

  83岁的爷爷坐在角落里,默默抽着旱烟,泪水在眼眶打转。

  那天中午,罗欢和杨杰并肩坐在家门口。看着对面的大山,罗欢说,以后,我就是你大哥。

  一年时间很短,但是,每一位志愿者都在用这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也正是这种全身心的付出,才有了离别时刻的依依不舍。

  7月7日早晨,拍摄志愿者和学生告别的场景。我经历过太多离别,唯有这一次,让我心痛得无法呼吸。

  当第一缕阳光从山头洒进本禹希望小学,志愿者最难受的一天,开始了。

  操场中间,篝火燃尽成灰,给丁文娜送别的孩子们整夜未眠。回忆,一遍遍回忆,文娜告别的话刚出口,已然哽咽。

  二楼五年级,教室门紧闭。全班孩子端坐着,静得听不到一点声音。一个,一个,刘小庆温情的目光,逐一滑过,仿佛要把他们刻进记忆最深处。孩子们轻轻唱起离别歌,小庆微笑着,眼含泪水。

  “一会儿车来了,我下去,你们都坐着,不要动!”小庆紧咬嘴唇说。

  有孩子开始轻轻抽泣,小庆突然捂住脸。渐渐地,更多同学将头埋进书桌,呜咽声一片。

  “好了,不要哭了。我们笑着告别,好么?”小庆擦去泪,站在讲台旁。“来,谁和我拥抱一下?”

  突然,黄婷洁站起身,哭着扑进老师怀里,小庆再也控制不住,泪落成行。

  这是我一生中看到的最美、最心酸的离别。

  一年支教,不仅仅是给孩子们带去知识和欢乐,对志愿者,这一年的磨练,让他们成熟、开朗、快乐、更加自信。周磊、丁洁、俞芳、葛俊……10年,一个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一张张笑脸从我的镜头里滑过。我明白,从此我与这个集体将不再分离。

  10年,“我已习惯把学校看成麦田。那无际的风,刮得麦子上下翻腾,青青一片犹如绿海。”一名志愿者描绘了所有志愿者心中永恒的画面。我知道,这10年,是一种诗意的平凡,孕育了感动和希望。他们平凡的每一天,正是新一代大学生为祖国甘于奉献可贵精神的呈现。也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田悦,媒体见证人、《湖北日报》视觉新闻中心记者。)

    我是你的眼

  2004年,我刚上初中,含着泪看完了“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从电视上第一次知道了本禹大哥,也第一次有了去做志愿者的冲动。2010年,我考进华中农业大学,并加入了本禹志愿服务队,如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志愿者。

  3年多的大学时光,我绝大多数课余时间,一直与服务队的伙伴们奔走在武汉的盲校、聋哑学校、养老院和贵州山区的小学。

  2010年12月9日,是我永远无法忘怀的一天。这一天,我第一次随本禹志愿服务队走进了武汉市盲校。2006年以来,每周,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都会去武汉市盲校,陪伴那里的小朋友。尽管有所准备,与他们接触还是给了我完全不一样的感觉。他们欢乐阳光,能跑能跳,会使用手机,仿佛就是健康的孩子。志愿活动很快结束了,但是孩子们却不放我们走,非拉着去盲校的操场坐坐。拉着我的手是两个男孩,一个叫刘子炀,一个叫王可,他们你一句我一句的问我,你的家是哪里的?你有什么爱好?在即将离开时,刘子炀突然把我拉到一边,紧紧抓住我的胳膊问:“哥哥你以后还会来吗?”我顿时明白了,他们欢笑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孤单,需要人陪伴,我有一种强烈地被需要的感觉。但我怕不能实现承诺伤人,没敢明确地回答他,只是说:“哥哥有时间一定会过来。”心里却暗暗地给了自己一个承诺:一定要坚持下去。

  到盲校做志愿者并不简单,需要进行细致专业的培训,其中对盲童心理的把握最关键。与他们交往,最大的禁忌就是不要随意用任何与眼睛相关的词语。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们3个人坐在四年级教室里,我和刘子炀做着手工,王可在练习吹葫芦丝,吹的是《月光下的凤尾竹》,陶醉之中,我问了一个至今仍有些后悔的问题:“你们觉得月光下的凤尾竹美不美呀?”他们笑着对我说:“我们都不知道月光是什么颜色。”他们没有生气,反而主动谈起了有关自己眼睛的故事。他们平静地娓娓道来,我却听得泪流满面。这眼泪一则是因为触及内心的信任,他们不再把我当作陌生人,而是一个内心可以信任的亲人。二则是因为不幸的命运,两个男孩的失明都是后天人为因素,都有一段悲情的故事。情绪平复后,我坚定地对他们说:“哥哥以后做你们的眼睛,带你们看世界。”

  我希望自己这双眼睛,能够带领两个小男孩穿越拥挤的人潮、领略四季的变换、阅读月光的颜色。3年半里,我陪着刘子炀和王可在盲校的操场上走了一圈又一圈,听他们一遍遍讲述小朋友们的幸福瞬间;带他们去华中农大的油菜花田,让他们感知了大学校园的多彩春天;陪他们去江滩放飞他们向往多年的风筝,一起为他们升空的风筝大声呐喊;陪他们听过他们每天必听的评书,一起为故事人物的命运嗟叹……

  在我眼里,他们就是正常的小孩,会哭会笑,会吵会闹,我充当的,是一个哥哥的角色,能够每周带给他们一个充满阳光的下午,帮他们暂时驱散孤独。更多的时间里,我既是他们的眼睛,也是他们的一个平等的陪伴者,一个值得信任可以倾诉的对象。他们就是我们的亲人。每次去盲校,服务队的每个成员都很快乐。因为一周过去了,终于可以见见亲人,感受到团聚的温暖。

  快乐就是这么简单。我们做的,不过是用一颗纯粹的心,去做一件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每日、每周、每月、每年,聚沙成塔,我们把坚持变成一种习惯,把习惯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从本禹大哥开始,一届一届的传承,无数的志愿者加入到这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我们没有轰轰烈烈的过程,没有声势浩大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中的坚持与陪伴。

  志愿者们经常会有共同的感悟:我们付出的太少,得到的回馈却太多。3年多来,我的最大感受是,在那些我们帮助的人身上,我看到了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和尊重,学到了勇气和坚韧,学会了如何去认识这个世界。(刘浩,中国青年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志愿者代表、“本禹志愿服务队”红杜鹃爱心社社长。)

0
 
 
 

Copyright & copy 经典网 官方邮箱:zhjdorg@163.com 电话:0311-86991907 经典网官方QQ群:129272535官方微信号:zhjdorg2013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