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理学”后经朱熹补充和完善,被称为“程朱理学”。“程朱理学”自宋到清,对朝廷,对社会都很有影响,被奉为官方哲学。嵩阳书院在教育史上,在儒学发展史上都占有着非常特殊的历史地位。 几经历史变迁的嵩阳书院,汲嵩山之毓秀,纳峻极之灵气,乘汉封古柏之神韵。如今已成为登封这座旅游名城不可或缺的一个亮点,——理学圣地,名胜古迹。以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景区的面貌,迎送千千万万南来北往游览观光的国内外宾朋。 嵩阳书院最初为“嵩阳观”旧址,北魏孝明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在此创建嵩阳寺,有僧徒数百人,为佛教活动场所,隋炀帝大业年间更名为“嵩阳观”,成为道教活动场所。唐高宗于弘道元年(公元683年)春、冬两次到嵩山,都以嵩阳观(又称太乙观)为行宫。 五代时期,由于社会动乱,世风日下,儒学几乎断绝,人们的信仰在佛、道两教之间浮萍似的漂摇沉浮。宋初,国家初定,时局太平。经历过五代时期分崩离析动乱之后的儒生们,认识到办好教育是匡扶正义定邦治国,长治久安之道。一些忧国忧民之士,择胜地,立精舍,讲习圣王之道,以修“内圣外王”之人格。成为一些名士学者仕宦之途以外的一种积极入世方法。五代时周世宗根据名士所请,敕准设立“太乙书院”,进士庞式在此讲学。宋太宗重视文治,至道三年(997年)赐名“太室书院”,并赐九经子史,设置校官。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赐额更名为“嵩阳书院”,设立院长管理院务。赐一百亩良田作为办学经费。学生来书院念书,有书院供给伙食。宋神宗时期,已有数百名学生。 金大定年间(1161—1190年),废除书院,更名承天宫。经明代知县侯泰重修之后,恢复嵩阳书院。明末书院毁于兵火之中。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知县叶封重新修建书院,但不久调任京职。康熙十六年(1677年)登封籍名儒耿介,继叶封未成之事,历三年建造,使书院又成规模。耿介承继程颢程颐“涵养需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和朱熹“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为教学思想。提出“以主教为宗,以正心诚意为本,议识天理为要”亲自执教,传道授业解惑。使以孔孟儒学体系为宗旨而完善和发展的“程朱理学”,在嵩阳书院的教育史上又一次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