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嵩阳书院在我国儒学发展史上是一座不可小觑的丰碑,结束了五代时期分崩离析,社会动乱,内战频繁的大宋王朝文风日盛。众多学士名儒从五代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民无宁日的悲哀中,深悟出建立一个和谐社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找到一个适合于历史发展需要的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制度。培养一批有道德、有修养、有信仰,具有“内圣外王”之人格魅力,能够为社会服务和献身的人才。 自汉唐以来儒学几乎处于断绝和衰败。而五代时期,在天下大乱的局面下,佛、道两教极盛,其中一些糟粕被不正当地发挥,甚至变味。它们桎梏了人们的思想领域,扼杀了社会前进中应该萌生并成长的叶芽,使社会的正当发展变成了你争我夺的弱肉强食。重整孔孟儒学的圣德名教,社会应该在孔子提倡的 “仁”“义”、“礼”、“智”、“信”和“有教无类”的气氛中,不断地有所创造和发展。于是有了程颢、程颐、司马光、范仲淹、耿介等等儒学名流的入驻和鞠躬尽瘁的奉献,有了嵩阳书院的兴盛,有了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宋四大书院的鼎足傲立。 程颢、程颐在嵩阳书院的教学,主要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为教材,通过四书,达于六经。以孔孟学说为理论体系,并使其有所发展,其核心是“理”,被称之为“唯心理学,洛派理学”。忠诚地传播、维护和发展了孔孟学说。他们尊崇孔孟的思想理念,又融进释道文化体系中的精华。提倡自由研究学术,更注重理想人格的陶冶。认为教育必须教人识得“仁义礼智信”之理,最终成为具有理想人格之“圣人”。他们还认为:圣人不止以理想之人格象征而已,亦为个人修身之典型。如有志于圣人,必须玩味圣人之气象,不可拘泥于文字。这样方能时有所进。 嵩阳书院的教育随着儒学运动完整的理论纲常的产生,在其伦理论证的基础上,为当时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在宋代,指南针、火药、活版印刷术这“三大”具有世界先进性的发明。不但促进了两宋社会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对当时世界文化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程颢、程颐在嵩阳书院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和成果被称为中国新儒学——理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使我国传统文化——孔孟学说的一次历史性的发展和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