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思想学说,在中围思想文化史上具有宽大的影晌。在哲学上,他以《春秋》“公羊学”为骨干,广泛汲取了先秦诸子宣扬的"天命"和"天志"、"刑名法术"、"无为"等思想,以及先秦阴阳家、秦汉方士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学说,并利用当时天文、历数、物候等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构造出了一套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目的论体系。用"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论证封建的"大纲人伦、道现、政治、教化、习俗、文义"等的永恒合理性。他的"阴阳灾变"理论,为后来兴盛的谶纬神学提供了依据。在人性论上,董仲舒主张"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有善、恶、中二等之分。在道德论上,认为应该"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突出强凋道德的重要性而轻视功利。在社会政治学说上,强调"大一统",系统提出并论证了"三纲五常"理论,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的"三纲"理论,对后世有极其巨大且有害的影响。
董仲舒的思想学说除了有很大负面影响之外,还有一些正面的作用值得指出。如他的"天人感应"理沦,固然有宣扬"君权"的一而,但还有限制君主滥用权力的一面。他说:"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春秋繁露·玉杯》);又说:"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这是试图以"天"来限制君权,与孔子讲"忠君",但又并非君主专制的无条件拥护者,是一脉相承的。董仲舒还借"奉大法古"、革除秦朝弊政为理由,提出了一系列在当时条件下值得肯定的主张,如:限制地主占有土地数量,堵塞土地兼并之路;取消盐铁官营;解放奴婢,剥夺主人滥杀奴婢的权力;“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为官食俸禄的人不得置产业;反对不顾国内重大矛盾而不断对匈奴大举讨伐的做法。如上种种,应该承认都或多或少是减轻人民负担、有益于老百姓生存的建议。
董仲舒的著作,据《汉书》记载有一百二十三篇。今存有《举贤良对策》三篇(保留在《汉书·董仲舒传》中)、《春秋繁露》八十二篇;另有《春秋决狱》,今存部分;其余遗文后人编辑《董子文集》,严可均《全汉文》辑有“董仲舒文”二卷。
注:
①关于董仲舒上"天人三策"的时间,《史记》不载,《汉书》虽载但有矛盾的地方,由此引起后世很大的争议。据我们统计,迄今大致有以下五种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