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元元年(前140)冬十月说。此说首侣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其说者有宋人马端临(见《文献通考·选举六》),清人沈钦韩(见王先谦《汉书补注》引)苏舆(见《董子年表》),现当代人夏曾佑(见夏著《中国古代史》)、胡适(见胡著《巾国中古史长编》)、钱穆(见钱著《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范文澜(见池著《中国通史》)、顾颉刚(见顾著《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翦伯赞(见翦著《中国史纲要》)、侯外庐(见侯著《中国思想通史》)等。
(二)建元五年(前136)说。清人齐召南主此说(见王先谦《汉书补注》引)。
(三)元光元年(前134)二月说。南宋人王益之主此说(见《两汉纪年》卷十一)。
(四)元光元年(前134)五月说。南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主此说。从其说者有清人王先谦(见《汉书补注》),现当代人刘汝霖(见《汉晋学术系年》)、吕思勉(见《吕思勉读史札记》)、郭沫若(见《中国史稿》)、徐复观(见徐著《两汉思想史》卷二)、施丁(见《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3期《董仲舒天人三策作于元光元年辩》)、金春峰(见金著《汉代思想史》)、林剑鸣(见林著《秦汉史》)等。
(五)元光二年(前133)至元光四年(前131)间说。台湾学者戴君仁主此说(见《孔孟学报》十六期《汉武帝罢黜百家非发自董仲舒考》)。
我们认为,上述诸说中以"元光元年(前134)五月说。证据充分。《汉书·武帝纪》中明文记载:"(元光元年)五月,谓贤良曰……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至于其他诸说,都是从推论出发,缺乏坚实的证据,难以成立。具体考证这里无法进行,可参见上列吕思勉、徐复观、施丁、林剑吗等的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