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麻雀面对凶猛的猎狗,为了保护自己坠地的孩子,从平安的高枝纵身扑下,欲拼死一搏。英勇气概,震摄强敌,而不禁退缩! 一群羚羊在前有深涧拦道,后有猎人合围的生死关头,老羚羊用自己的脊梁为儿女们搭起了通向彼岸的生命桥:儿女们死里逃生;父母们粉身碎骨!慷慨惨烈,气壮山河!草木为之含悲,风云为之变色! 一位母亲就是一尊最可信赖的护佑女神!一位父亲就是一位最伟大的英雄! ...... ...... 当然,在动物界,也许根本说不上人类特有的“亲情”二字。然而,在动物的群体中,却潜意识地蕴含着酷似人类的血肉亲情。明朝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每当乌鱼产下仔鱼之后,便元气大伤,致使双目失明。仔鱼们团团围住一张一翕大口喘气,淹淹一息的母亲,依依不肯离去。有的便自己游到母鱼口里。在混沌迷茫中,母鱼误以为是别的东西,便吞下肚去。待进食清醒后,明白了吞下的原来竟是自己的孩子,便闭口瞑目,绝食而亡...... “狗有泽草之恩,马有垂缰之意”,“结草、衔环”,人们常用来比喻知恩图报。据南北朝梁人吴均 《续齐谐记》记述:后汉人杨宝九岁的一天,在山下看到一只受了伤的小黄雀,满身虫蚁。杨宝把它救起,带回家中疗伤包扎,精心喂养。待它体壮羽丰便放飞了。当天晚上,杨宝梦见一黄衣童子,口衔四个白玉杯,说是报答救命之恩。言罢放下玉杯,化为黄雀飞去。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万物灵长之首的人类呢?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有恩不报非君子”。长期以来,便成了中华民族的普遍信仰,也成了衡量“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之一。“知恩图报”,不仅仅是人类潜在的善良本性,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国家政府给人们天下太平,安居乐业;老师领导给人们智慧力量;妻子儿女给人们天伦之乐、家庭温馨;兄弟姊妹给人们手足之情、比肩相助;亲朋好友给人们提携相帮;山川河流给人们布帛菽粟、生存环境;日月星辰给人们金风玉露、晨光夕晖......国家政府之恩、老师领导之恩、妻子儿女之恩、兄弟姊妹之恩、亲朋好友之恩、山川河流之恩、日月星辰之恩......都是我们要感激的。然而给予我们最多的、最深的是父母恩!正如《诗经.蓼莪》所描写的:“ 父亲啊,您生养了我;母亲啊,您养育了我。父母双亲哪,您生养我、抚慰我、关爱我、教导我、庇护我、抱着我…… 我想报答父母双亲的大恩大德,但父母的恩德象茫茫太空,浩瀚无边,这要我怎么能相报!”如果真的“知恩图报”,首先要报的是父母恩。报父母之恩,那就是孕育于环宇的一个字——“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