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后,无官一身轻的快乐也就没有了。孔子的这段论述,直指人生目的,简单而明了。究其实,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呢?人都有欲望,而人的所有欲望统而言之,即是寻求快乐。无论是财富、名誉、地位、情爱的求得,都是为了满足心中的快感。而人的精神状态良好,即使生活得简单粗糙一点,也是快乐的。在《泰伯》篇中孔子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个意思是说,孔子说:“国家的政治清明,而自己却是贫困且下贱,就是耻辱;国家的政治黑暗,而自己却是富裕且贵极人臣,也是耻辱。”由此可见,孔子并不反对富贵。“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就是一个思想、一个信仰的问题。服从真理,就要笃信,还要好学,就象信仰佛教一样,除了笃信,必须要学习佛经中“百善可为,诸恶莫作”的佛教思想,不是仅念念佛就是佛教徒的。就象信仰共产主义一样,除了笃信,必须要学习马克斯列宁主义思想,要啃《资本论》等大部头的哲学社会学文章,不是仅入了党,喊喊口号就是走向共产主义。所谓“守死善道”,就是学懂了、学透了所信仰的真理,就守住这个真理、这个主义,而“死而后已”。为了这个真理、这个信仰、这个主义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自己。而不是信仰这个真理、这个主义以后,利用这个真理、这个主义带给自己的社会地位,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贪欲。因此,真正地信仰了某个真理、某个主义以后,不是属于这个真理、这个主义的地方,就“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了。比如说,我真正信仰了共产主义,我为什么要到资本主义国家去为他们工作服务呢?他们的一切社会形态都与我所信仰的不同,怎么能去呢?国家清明太平,可是“隐士”们还是“贫且贱”,就是说明这些有一定才能的人没有为国家、为人民工作服务,仍处于山野乡间,过着“贫且贱”的生活,这就是身为读书人知识分子的耻辱。有才能而不作出贡献,安贫乐道,这是只为个人自己而不顾国家、民族的非常自私的行为,亦是读书人知识分子的耻辱。当然,那些“邦无道,富且贵”的人,就更是读书人知识分子的耻辱了。因为他们发的是战争财,发的是国难财,是在国家、民族还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就先中饱私囊的人,这种人当然就更是读书人知识分子的耻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