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论述得最清楚、最彻底的是《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下》篇中,有一段很精彩的记载: 彭更问曰:“後车数十承,从者数百人,以传食於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馀粟,女有馀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於子。於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学者;而不得食於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仁义者哉!”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於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 曰:“食志。” 曰:“有人於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 曰:“否。” 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这意思是说,首先是彭更问:“后面跟随着数十辆车,又跟随着几百人,在客馆里吃遍了诸侯各国,不以为过分吗?” 孟子说:“如果不想走一条道路,即使一碗饭也不接受;如果同走一条道路,那舜接受尧的天下,也不以为过分,你以为过分吗?” 彭更说:“不,但读书人不做事而吃饭,是不可以的。” 孟子说:“你不通晓用成效交换之事,以多余的补充不足的;那么农民有余粮,妇女有多余的布帛就不知道如何交换。你如果通晓这些事,那么造礼器的梓人、掌土木的匠人、造车轮的轮人、制车厢的舆人都能从你这里得到饭吃。有这样一个人,在家孝顺,在外友爱,能守先辈君王的道路,以此扶持后来的学者,却不能从你那里谋食,你为什么能尊重造礼器的梓人、掌土木的匠人、造车轮的轮人、制车厢的舆人却轻视为了仁义而奔走的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