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
2002 年 12 月 6 日,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强调:“我们的古人早就讲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这些警世名言,今天对我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2003 年 4 月 28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历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捶百炼而愈加坚强, * 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 * 的就是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2003 年 8 月 12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要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当作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要发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
2006 年 3 月 4 日,胡锦涛同志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八荣八耻”为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
2006 年 4 月 22 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美国耶鲁大学,并发表演讲,特别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治国理念上的价值:“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下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 5000 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立民、喻民、养民、惠民'。……中华文明历来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的一句千年传世格言。中华民族所以能在 5000 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曲,屡遭坎坷而不馁, * 着就是这样发愤图强、坚韧不拔、与时俱进的精神。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在建设国家中焕发出来的创造热情,在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写照。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中华文明历来主张善人亲民,讲求和睦相处,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中始终秉承强不执弱、富不辱贫的精神,主张协和万邦。中国人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吸纳百家的优长,兼济八方的精神……”
此外,胡锦涛还向耶鲁大学赠送了包括四书五经等珍贵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