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弘法利生与佛陀的十大弟子相比也毫不逊色,根本不用借他人的名义,弘扬佛法。而且,警韶法师与智文律师曾与真谛一起弘扬佛法,耳顺之年,反而向智者禀受禅观,智者又岂会借真谛之名说法。其次,真谛的译文很多,但在陈隋之间,影响最大的却是《起信论》,短短的几十年间,传遍中国。当时的高僧南岳慧思,净影慧远,延兴昙延都曾引证《起信论》,或为其注解。而在此时真谛的弟子尚在人世,却从未有人怀疑《起信论》的来源。反而由国家支持,将《起信论》收入《历代三宝记》。而且真谛及其弟子,主要弘扬《摄大乘论》并逐渐形成一摄论宗。而《起信论》的法义与《摄论》有一些差别,反而与当时的地论学说比较接近。据《摩诃止观》卷五第七正修止观中介绍:“地人云‘一切解惑真妄依持法性。法性持真妄,真妄依法性也’。摄论人云‘法性不为惑所染,不为真所净。故法性非依持。言依持者,阿黎耶是也,无没无明盛持一切种子,——若从地师则心具一切法,若从摄师则缘具一切法。”在陈隋之际,地论宗与摄论宗都弘传当代,两宗因法义的差别而有争执。其时,僧宗,法泰,慧旷,道尼,智敫都尚在人世,遵承真谛的遗教,弘扬摄论。他们肯定不会允许别人伪造《大乘起信论》。借真谛的名义贬低摄论宗的学说。既然真谛的弟子及其同辈高僧都认同《大乘起信论》是马鸣著作,真谛三藏译文,那么《起信论》的来源应当真实不虚,肯定不是伪造。法义之诤者,略述两点以供参考。一,依智不依识,依智者,随文入观,心与道合。依识者,识心计度,随文生执。二,依圣言量。《大乘起信论》的法义为智者、永明、玄奘、法藏等历代祖师所弘扬赞叹,而诽谤此论者却是世间凡夫,不修佛道。明达佛子,自当决了,不需多辨。 以上主要依据历史资料,略就时间,地点社会背景等辨明《大乘起信论》的真实来源。但《历代三宝记》的记载确与序文不同,今略加说明。《历代三宝记》对真谛的记述,主要依据曹毗的真谛传记。而《续高僧传》中,说明智恺于光大二年(568)圆寂,春秋五十一岁,而曹毗为智恺之子,年龄更小,对真谛的早年事迹肯定不很清楚。真谛于公元569年圆寂后,徒众四散。曹毗作传之时,未见序文,具体的译文时间有一些偏差,在所难免。真谛在中土的二十多年,译文多样,大小权实,三藏齐全,又逢战乱,事迹不详,这些都是后人争议的根源。《历代三宝记》中记载太清四年(550)真谛法师于富春陆元哲家翻译《起信论》。而公元551年,真谛被侯景请往南京,并且居住三年,重新翻译《金光明经》。南京是梁陈两朝的国都,,高僧云集。《起信论》能够在南京大力弘扬,也就不会有以后的争议,应当序文的记叙更加准确。虽然译文的时间有一些争议,但《大乘起信论》的来源却无可非议。真正学佛,当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终不寻经典过失。 智者大师告诉后人,弘扬佛法应该引经据典。一千多年前,智者引用《起信论》来证明《童蒙止观》的说法,一千多年后《童蒙止观》又成了考证《起信论》的最佳资料,这又是一个什么因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