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gf49gjkf0d 董仲舒,西汉广川(今阿北枣强县广川镇)人,约生于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约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其生率年月一说约前194年至前114年。西汉著名儒家学者,哲学家、经学家、《春秋》“公羊学”大师。
董仲舒少治《春秋》,其师承不明。精心钻研,"三年不窥园"。弟子众多,下帷讲诵,弟子相传,甚至有不能见其面者。以"公羊学"闻名,汉景帝时立为博士。汉武帝即位后,试图改变统治思想,措施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一开始却遭到其祖母、崇尚黄老之学的窦太后的阻挠,主张更张政治的主要人物王臧、赵绾被下狱处死,权臣田蚣和窦婴被罢免。建元六年(前135),窦太后死,这就为"罢黜百家"扫除了障碍。翌年,即元光元年(前134)五月,汉武帝诏举贤良对策,董仲舒上对策三篇棗即后世所谓的"天人三策"①,对"罢黜百家"进行了理论上的阐发,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在对策中,董仲舒还提出了"兴太学"的重要建议,认为"养士之大者,莫大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上,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也"(《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的建议为汉武帝所采纳,以后在公孙弘等人的具体计划下逐步得到实施。所以,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可谓为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确立儒家学说为核心的统治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董仲舒被任命为江都王刘非的"相"。不过,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先是因为上书讲"阴阳灾变"而触怒了汉武帝,险遭杀身之祸;后又遭到善玩权术的公孙弘之排挤,被故意任命为纵恣不法、屡杀大臣而闻名于世的胶西五刘端的"相"。刘端对董仲舒虽尚能礼敬,但董仲舒恐日久获罪,于是就称病辞职,不再为官。朝廷议论事,常派人到他家征询意见。居家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终老,被当时人誉为"群儒首"、"儒者宗"和"王佐之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