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纵览世界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价值观决定生死。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观。
中华之德,根植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根,维系于民族精神。无论历史多么遥远、岁月如何蹉跎,无论社会怎么变革、如何转型,都不能除了根、丢了魂,根深才能叶茂。
根,滋润于“慎终追远”。现代化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却缺少了关照,往往出现一种精神上的病态。我们必须积德厚德,以古鉴今,提醒大家在繁忙浮躁的当下,想想根,定定神,稳住脚步,找到魂!
根,深扎于敬畏之心。人不能没有敬畏之心。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只有道德主体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完成他律向自律的转化,才能成为有效的道德规范。社会公德、法律法规,才有实施的可能。
什么是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中提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言而论,中华传统文化之本体分为儒释道三家。儒家为最基础,主要教人明了人与人的关系。道家更高一层,教人明了人与自然天地的关系。佛家为究竟圆满,教人明了人与自己的关系。宇宙人生的真相尽在其中。儒释道三家虽然名字不同,而内涵则是互通互融。三教一家,命脉所系,为我华族后人不可不知,不可不学,不可不习之天然使命!
为什么学习中华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学习《弟子规》:“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各级领导干部应该读读《弟子规》。《弟子规》1080个字,本是童蒙养正宝典,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里面蕴含着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智慧。”
读书志在圣贤。无德无才,为废品;有德无才,为半成品;有才无德,为危险品;有德有才,方为上品。先德行而后才华,厚德才能载物。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存心不善,风水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时运不济,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不惜元气,医药无益;淫恶肆欲,善行无益!世人常不知金钱、地位、健康等真相,甚至用不法手段追求,常陷入人生迷茫困顿的境地。到底如何求得幸福人生、美满家庭、不败事业?明了中华古圣先贤流传千年之教育,方能破迷开悟!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安身立命,教学为先
创业齐家,教学为先
礼仪之邦,教学为先
稳定和谐,教学为先
国丰民安,教学为先
太平盛世,教学为先
长治久安,教学为先
为此,正祥书院倾力办班
祈愿帮助有缘大众
认识传统文化,
树立人生方向,
恢复身心健康,
拥有和谐家庭,
圆满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