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gf49gjkf0d 老子(约前580一前500年),姓李,名耳,字聃,一说字伯阳,“聃”是谥号。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和孔子同时而稍早一点。
早年,他曾做过周朝守藏室的史官,这个职务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能看到许多文献,这对他后来思想的形成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史记》载,当年孔子到周政府所在地洛阳时,曾向他请教关于周朝的礼乐典章制度方面的问题。他告诉孔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胜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意思是说,一个了不起的商人,深藏财货,而外表看起来好象空无所有;一个有修养的君子,内藏道德,而外表看起来好像是愚蠢迟钝。你要去掉骄傲之气和贪欲之心,如此才能成为圣人。这便是俗语所谓的“大智若愚”。另外,由于他生活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这样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所以他主张退守隐居,这也反映出他的政治态度。
后来,周王朝越来越衰败了,老子便离开了周王朝。他西出函谷关时,关令尹喜知道他将隐去,便请他著书,于是,老子便写下了他唯一的著作《老子》(现在的《老子》一书据说由后人整理而成)。该书约5000余字,共8l章(有的本分为68或72章,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帛书则不分章),分为上下篇,上篇多言“道”,下篇多言“德”,故又称为《道德经》。
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第一次提出了“道”的哲学学说。“道”本来是道路的道,后来引申而具有规律、规范的意味。春秋时期,人们已用来表示自然天象的运行规律,以及社会人类的行动准则,如“天道”、“人道”等。老子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看成是世界万物的总根源,并给以系统的哲学论证。[yao_page]
老子提出了无道无为的思想,认为“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即是无形、无声、无体的超感知的东西。但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带有自我矛盾的两重性和含糊不清的混沌状态。可是却概括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他在寻找万物根源方面,表现了理论思维能力的突破和提高。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否定天是万物主宰,对否定宗教神学也具有一定进步意义。
老子哲学的的另一个贡献,是他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以为,无论在社会中还是自然界,都存在着大量的矛盾“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而且又相互包含,“祸今福之所倚,福今祸之所伏”(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同时 又相互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事物发展到一定限度就要走到它的反面,“反者道之动”(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是道的运动),承认“物壮则志”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但对前途还有“将恐灭”的忧虑,因而强调“柔弱胜刚强”的作用。在思想辩证方法上,蕴藏着无比精湛的智慧。但归根到底,又 不得不为“道”的思想体系所窒息。
老子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提倡“无知无欲”、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理想国。主张人民“甘其味,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反映了老子保守、复古、倒退的思想主张,这是他思想中的糟粕。
老子的思想对后来中国哲学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以“反者道之动”为核心的辩证发展观的体系,标志着我国古代辩证矛盾观的历史形成。由于他哲学的二重性,所以后来不同倾向的哲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有了老子的思想,使得中华文化不仅增加了广度,也增加了深度。同时,也使中华文化增加了韧性。除学术思想、政治、文学以外,他的思想也影响及于宗教、习俗、方技等。同时,也受到全世界人士的重视。美国《纽约时报》曾把老子列为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便是一个证例。[yao_page]
老子晚年隐居沛(今江苏沛县),躬耕授徒,讲道论德。后西入关中,客死于秦。对于他的年龄,《史记》的记载说他活了160多岁,有人说他的年龄甚至更大,因为他修道并且善于养生。
老子的儿子名叫宗,曾做过魏国的将军。宗的儿子叫做注,注的儿子叫做官,宫的玄孙叫做假,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假的儿子叫做解,做过西汉胶西王刘印的太傅。《史记》卷65有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