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候选 > 正文
 
儒家与孝
2009/7/10 17:17:00 来源:中华经典网 责任编辑:中华经典网 我要评论 【打印
fiogf49gjkf0d

    论儒家的孝道学派——兼论儒家孝道派与孝治派的区别

    在儒家的各种伦理学说中,对中国民众影响最为深广的莫过于孝的理论。儒家关于孝道的理论是由孝道派来完成的。孝道派以曾子为始祖,但孝道派的真正代表人物不是作为孔子弟子的曾子,而是被曾子的弟子乐正子春等人所改扮过的曾子。乐正子春才是儒家孝道派的代表人物。在孝道派之后成书的《孝经》是孝治派的代表作,孝道派与孝治派是有重大区别的不同学派。

    一、两个不同的曾子

    在《孟子》、《礼记》、《大戴礼》等典籍中,曾子已是儒家所说的大孝典范,并被孝道派托为孝道理论的创立者。因此,汉代的纬书有孔子为曾子独传孝道之说。但是,这个曾子是被孝道派所改扮过的曾子,与作为孔子弟子的曾子是有所不同的。

    孔子曾以德行、言语、文学、政事四科评价弟子,其中以德行著称者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四人,却无曾子之名;其余三科的著名弟子,亦无曾子之名。曾子在孔子弟子中,根本不能与颜渊、子夏、子贡、子路等人相提并论。孔子对曾子的看法是“参也鲁”(《论语•先进》)。对于“鲁”有两种解释,一说是迟钝,一说是敦厚笃实。按前说,是对曾子的批评;依后说,是对曾子的褒扬。从“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这段全文来看,似当为孔子批评诸弟子不足之语。因此,当以性情迟钝之解为是,这说明孔子对曾子的评价并不高。
[yao_page]
    我们知道,《论语》一书有孔子弟子的记录,也有再传弟子的记录。孔子弟子记述凡涉及同学之间的习行之事,相互之间是决不会以“子”相称的。孔子弟子分为数派,其再传弟子各习所闻,述其师所说,往往以“子”来尊称其师。因此,《论语》中凡称曾子者,皆为曾子弟子所记。在有关曾子17条材料中直称曾子的11条,当为曾子弟子所记。除开这11条,曾子的出现的次数仅有6条,而最能说明孔子弟子的曾子的应是这6条材料,但从这6条材料中根本看不到曾子与孝论的相互联系,也看不出曾子在七十子中的突出地位。在《论语》中,向孔子问孝的弟子只有子夏、子游二人,而被孔子以孝称许的弟子只有闵子骞(分别见于《为政》与《先进》篇中),皆与曾子无关。

    但曾子弟子记述曾子的11条材料所讲的曾子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突出了曾子在孔子弟子中的地位,二是强调了曾子与孝道理论的紧密联系。这11条材料可以分为这样两部分,其中7条是从不同角度来推崇曾子的。如《论语•学而》讲,曾子“三省吾身”,笃行孔子之教;《论语•里仁》说,曾子亲闻“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之说,并得“一以贯之”的真谛;《论语•泰伯》载,曾子以“任重道远”自许,语孟敬子“贵乎道者有三”等等。从而,塑造了一个得圣人之道深、践孔子之道笃的曾子形象。而这些材料有一个重点,就是有较多的重视道德内省之说。

    另外的4条材料则专门讲曾子与孝论联系的。其中两条见于《论语•子张》,这两条材料都有“吾闻诸夫子”,俨然以曾子为亲闻孔子孝论者。而向孔子问孝的子夏、子游以及被孔子以孝称许的闵子骞,却无有传述孔子孝论的记载。一条见于《论语•学而》,论及关于丧祭的意义,而丧祭自来就是孝论的重要内容。此外,另一条见于《论语•泰伯》,是记述曾子临终时的情况,这条材料是曾子弟子对曾子一生谨慎、丝毫不伤父母遗躬、真正做到了大孝的写照。其后言曾子大孝者无不以此为说。在《论语》中像这样有4条材料集中讲与孝论的联系,除了曾子以外是绝无仅有的。通过这些材料,曾子不仅成了唯一传述亲闻孔子孝论之人,而且成了大孝的楷模。
[yao_page]
    这表明至少在《论语》集结成书时,曾子的弟子已经着重从两个方面来论说其师了。一是从道德的内省修养方面来说明,一是从孝道方面来说明。这同曾子弟子中的分歧是有关系的。据《孟子》、《礼记》、《史记》等材料,曾子在孔子弟子中拥有门徒最多。他的弟子分为数派,其中重视道德内省与孝道理论的弟子,是较有影响的两个派别。重视道德内省的一派以子思为代表,重视孝道的孝道派以乐正子春为代表。但是,重视道德内省的一派要到后来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时才完全成熟,成为有影响的学派。而孝道派在当时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孝道理论,是曾子嫡传弟子中最有影响一派。因此,他们不仅在集结《论语》时能够写进四条曾子与孝道相关的材料,而且肯定还在其他论著中按照孝道派的理念来打扮曾子。加上后继弟子的不断宣传,曾子大孝的事迹越来越多,关于孝的各种理论都托名曾子,孔子弟子中的迟钝人物就被固定化为儒家孝道派的始祖。

    二、孝道派的代表人物与著作

    由曾子弟子所形成的孝道派,以乐正子春为代表人物,为先秦儒家所公认,这至少有五方面的史料可证。其一,《礼记•檀弓》载:“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曾元、曾申是曾子之子,而乐正子春是曾子弟子中唯一守护曾子之人,并且排名在曾元与曾申之前,足见乐正子春在曾门的特殊地位,连曾子之子都不可相比。其二,《礼记•檀弓》记载有“乐正子春之母死,五日而不食”之孝;而曾子有父死,“执亲之丧,水浆不入口者七日”(《学统》)的孝行。《论语•泰伯》载,曾子有临终时检查身体是否毁伤之举;《礼记•祭义》有乐正子春伤足,数月不出,自责忘孝的记述。这些史料都直以乐正子春与曾子的孝行如出一辙。其三,《礼记》、《大戴礼》中乐正子春言孝,常有“吾闻诸曾子,曾子闻诸夫子”之语。可见,乐正子春是以曾子嫡传自居的。其四,《大戴礼》有《曾子大孝》一篇。《曾子大孝》本应只是记载曾子之事,却也有乐正子春伤足的记述,并将乐正子春伤足之事,置于曾子言孝之后,更加突出地表明了曾子与乐正子春之间的师徒承继关联。其五,《公羊春秋•昭公19年》讥许世子止未尽子道,以乐正子春的孝行作为标准来进行评判,说明战国时人们已经将乐正子春视为大孝的楷模来评价,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乐正子春在孝道派中的特殊地位,
[yao_page]
    从这五方面的证据来看,乐正子春不仅是孝道派的代表人物,而且在曾子弟子中简直就具有正宗嫡传的特殊地位。他在曾子弟子中的特殊地位连子思也无法相比:子思虽为孔子之孙,与乐正子春同为曾子弟子,但却无有为曾子送终及其与曾子相似的事迹。所以如此,是因为乐正子春在当时已经建立起了有着较大影响的孝道学派。

    《韩非子•显学篇》指出,孔子以后儒分为八,其中之一就是乐正氏之儒。战国儒家名叫乐正氏的著明人物有两位,一是曾子的弟子乐正子春,一是孟子的弟子乐正子。郭沫若先生以为乐正氏之儒为孟子弟子乐正子,见所著《十批判书》,而陈奇猷先生在《韩非子集释》中则认为是曾子弟子乐正子春。儒家八派当是某一学派的代表人物,而曾子弟子乐正子春是儒家孝道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的弟子乐正子究竟创立了什么学派却说不清,所以,韩非子讲的乐正氏之儒当为乐正子春,而非孟子弟子的乐正子。只是后来孟子的地位不断上升,人们注重曾子与思孟学派的联系,而逐渐忽略了乐正子春在曾子弟子中原有的特殊地位,才有对乐正氏之儒的异说,使本来不应该发生问题的地方,出现了问题。

    乐正子春得以成为儒家孝道派的代表人物,是因为他建立起了较为有体系的孝道理论。根据现有史料,难以肯定乐正子春本人有什么著作,但是,他的孝道理论却由他的弟子们保存了下来。今存《大戴礼》中有8篇托名曾子的著作,应是曾子后学的汇集。但是,这8篇文章,是出于曾子后学的不同学派。其中《曾子立事》、《曾子制言》、《曾子疾病》、《曾子天圆》4篇,没有关于孝道的论述,因而,与孝道派没有关系,自然与乐正子春没有关联。另外,《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4篇相连的文章,都有关于孝道的论述,当出自孝道派弟子之手,可能都与乐正子春有联系。
[yao_page]
    这四篇文章中,《曾子事父母》主要是记述曾子弟子单居离与曾子之间的问答。单居离共有三问,问及事父母之道、事兄之道、事弟之道。因此,此篇当为单居离的弟子所记,其中只有事父母之道属于孝道的理论,并不完全是孝道的专论,而似以孝悌并重为其大旨。这一篇文章可能是与乐正子春孝道派相近学派的著述,而非乐正子春一派的著作。但其余三篇文章全是托名曾子论孝之作,应该是出自同一个人之手,或是出于同一学派。若是将这三篇文章贯通起来看,就不难发现,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前面的绝大部分都是曾子论孝的内容,一是最后一段记乐正子春伤足之事。因而,这三篇文章虽不是乐正子春的著作,而是其弟子所著,但可以作为乐正子春的孝道理论来对待。正如《论语》非孔子亲著,但仍能够作为孔子的思想材料来研究一样。

    三、孝道派的孝道理论

    在这三篇文章中,又尤以《曾子大孝》最为重要。该篇不仅记载有乐正子春向弟子传授曾子孝论之说,而且文字最多,对孝论说最为丰富。因此,这一篇文章受到先秦儒家的特别推崇,除了《大戴礼》收有该文外,《礼记•祭义》中也全文收入该篇,仅有一段文字的位置不同,及其数处文字之异;《吕氏春秋•孝行览》也收入全文,只是段落分合有多处不同。一篇文章分别被三部著作所收入,这在先秦是绝无仅有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乐正子春的孝道理论在先秦的巨大反响。因此,《曾子大孝》是乐正子春为代表的孝道派的主要理论体现。

    乐正子春的孝道派的孝道理论以孝为核心,并将其提升到最高范畴的地位。《曾子大孝》说:“夫孝,天下之大经也。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他们认为孝是通行于天地四海,没有朝夕的超越时间、空间的绝对法则。只有把孝推到最高范畴的地位,孝才能被人们认可为天经地义,而只有以孝为天经地义,才有《孝经》成书的理论根据。因此,乐正子春的孝道理论是《孝经》成书的理论前提,《孝经》的成书只能在这之后。说孔子或是曾子著《孝经》都是没有历史根据的。
[yao_page]
    由孝的最高范畴所决定,孝不仅是人们德行的根本:“民之本教曰孝”(《曾子大孝》。以下凡引该文不再注明出处),而且总括一切德行,所有的具体德行都是孝的不同表现:“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礼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因此,孝高于并凌驾于其他任何德行之上,其他任何德行都不可以与孝相提并论。这种对孝的极度推崇,是孝道派的根本观点。这样,也就建立起了以孝为核心,囊括各种具体德行的孝道理论框架。

    儒家伦理强调践行,注重道德伦理的身体力行。乐正子春的孝道理论也特别突出了这一点。《曾子大孝》说:“故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居处、事君、做官、交友、征战的方方面面,无不是对孝的践行,因而,孝是贯注于日常生活之中的,只有通过日常生活的践行来实现。这里特别讲到战阵有勇,反映的是战国诸侯征战的状况。乐正子春主张征战有勇才是孝,与稍后的孟子“善战者服上刑”正相反对,说明战国时儒家在不同阶段对征战是有不同态度的。而以居处庄、莅官敬等即是为孝,则进一步说明了一切德行无不是孝的体现。

    乐正子春以孝体现为多方面的践行,但最重视的是敬养父母。《曾子大孝》说:“民之本教曰孝,其行之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这里实际提出了孝行的不同标准。一般而言,只要能够赡养父母,就可以说是行孝了。但这只是低层次的行孝,要达到更高层次的行孝,还必须做到敬、安、久、卒、终。敬是讲孝子对父母出自内心真诚之孝,安则要求孝子在敬的基础上,其孝行能够得乎父母之情;久、卒、终则是说行孝在时间上的差别。对不同的孝行,孝道派有等次之分:“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那种只是赡养父母的孝,只能够列为孝行中的最下等,称为小孝。而这种小孝不过是体力之孝:“大孝不匮,中孝用劳,小孝用力”。因此,孝道派虽以赡养父母为孝,但认为这只是一种用体力就可以做到的小孝,是不难做到的,而只有一生不懈地以发自内心的敬爱之情来孝敬父母,才是难能可贵的。
[yao_page]
    敬养父母所依靠的是孝子本身,因而,孝道派很重视全身的问题,明确地提出了全身为孝之说。他们不仅以曾子临终时检查身体是否毁伤为其大孝的重要事例,而且对全身为孝作出了理论的说明。“身者,父母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子女的身体是父母的遗躬,是父母生命在子女身上的延续,因此,子女保全身体就是行孝。这就把保全身体升华到了与孝道相联系的理论高度。

    由此出发,《曾子本孝》要求“孝子不登高,不履危”,“恶言不出于口”,不与“暴人”游,“居易以俟命,不与险行以徼幸”等等。而《曾子大孝》更要求孝子的一切行为都要小心谨慎,时时刻刻战战兢兢地去保全身体,一举足、一出言都要有孝的考虑:“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举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父母之遗体行殆也;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己。然后不辱其身,不忧其亲,则可谓孝矣。”这是把全身作为行孝的一般原则,要求人们的一言一行都必须考虑到保全父母遗躬、敬养父母。它对于培养人的言行谨慎、守法精神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又具有使人谨小慎微、缺乏奋发创业精神的负面影响。

    孝道派的敬养父母与保全身体,都是以父母为转移的。因此,顺从父母是孝道派的基本要求。然而人非圣贤,父母也免不了会犯过错。在父母发生过错时,子女应如何对待父母的过错问题,就成为孝道派的一个棘手的理论与现实的难题。孝道派显然已经看到,依照道德的要求,对任何过错都不应该顺从,但这就违反了孝道的理论;而依子女应该无条件地顺从父母的孝道理论,就只能顺从父母的过错,这又违反了道德的要求。面对这个两难,孝道派是以维护其孝道理论来解决的。他们主张:“君子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首先是敬顺父母之志,用道义来劝谕,使父母的言行合于道义,能够免于不合道义的过错发生。但当父母有了过错时,就应当“谏而不逆”,既要劝谏父母,又要顺而不逆,而归结于不逆。这是孝道派的从父不从义之说,它是以孝为最高法则所必然导致的结论。这表明任何道德范畴都只有相对的意义,一旦将其绝对化,凌驾于其他道德之上,道德就会转化为不道德。而不少学派都有一种将其学说绝对化的倾向,这是思想文化上的悲哀。
[yao_page]
    四、孝道派与孝治派的区别

    在乐正子春建立孝道派之后,到《孝经》的出现,儒家的孝学说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这就是儒家的孝道理论变成了孝治理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孝经》为代表的学派称之为孝治派。儒家讲内圣外王,孝道派可以说是内圣派,孝治派则是外王派。内圣与外王不是绝对对立的,况且孝道派与孝治派都是以孝立论,尤其是孝道派在先,并已有理论上的较大建树,后起的孝治派在编著《孝经》时,也不得不取材于孝道派。因而,作为孝治派经典的《孝经》与孝道派之间带有明显的理论联系,二者存在诸多的相似之点。

    孝道派以孝为天下之大经,实以孝为经,《孝经》的得名,当取于此。孝道派以曾子为始祖,并最后推到孔子,《孝经》亦以孔子为曾子传孝道的方式来叙述其说。孝道派以孝为最高范畴,《孝经》也极度推崇孝的意义,如《开宗明义章》以孝为“先王至德要道”,“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三才章》说孝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圣治章》以为连圣人都无以复加。孝道派重视全身行孝,《孝经》亦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简略地概括了孝道派全身行孝之说。孝道派以孝行有大、中、小的等差之别,《孝经》也有天子至庶人之孝的等差之分。此外,孝道派讲孝通行于四海,《孝经》也有其说;孝道派言孝体现于各个方面,行孝不仅要赡养父母,还要做到敬、安、卒、终等,这些也都在《孝经》中有所表现。

    但是,孝道派与孝治派又有重大的区别。这就是孝道派的孝理论主要是一种伦理学说,而孝治派的孝理论则主要是一种政治学说。纬书其实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区别,因此有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之说,是说孔子的《春秋》讲政治理想,《孝经》讲政治施行。如果《孝经》不是政治本位,而是伦理本位,又怎么可以与孔子政治理想所在的《春秋》形成志与行的关系呢?
[yao_page]
    孝道派的孝理论讲求孝在道德伦理中的根本地位,以探求子女对父母如何尽孝及其怎样评判孝行为重点,几乎没有谈及孝的政治功用。孝治派虽然也引用孝道派关于孝为天经地义一类说法,实际上却是以政治为轴心,将孝视为治理政治的手段或工具,把如何运用孝来致治作为主要的内容。这在《孝经》中有确凿的证据。

    《孝经》全书18章,绝大部分都是紧扣政治为说。第1章以孝为先王治理国家的至德要道;第2章至第5章,言天子行孝就可以“刑于四海”,以及诸侯、大夫、士行孝,“以孝事君”就可以“保其社稷”、“守其宗庙”、“保其禄位”;第7章说,先王以孝治民,而使民和睦,知所禁止;第8章说,明王是以孝治天下而取得成功的;第9章讲,圣人以孝治天下,故“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第11章以为,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以不孝为政治打击的重点对象;第12章说,孝为人君教人亲爱之要;第13章说,若非人君以孝教,“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第14章讲移孝于忠,就可以“名立于后世”;第15章说,君有诤臣,父有诤子,才可以保有国家;第16章说,人君以孝治理国家,就可以感通神明,四海俱服;第17章讲,人臣应事君以忠。以孝言治有15章之多,占18章的5/6;相反,言子女孝敬父母的专章仅有第6章的《庶人章》(而庶人本身是无权言治的)、第10章的《纪孝行》与第18章的《丧祭章》,共3章,为18章的1/6。因此,《孝经》之“孝”绝不是伦理学之孝,而是政治学之孝。

[yao_page]
    孝治派与孝道派的这种分歧,特别表现在孝与忠、从父之孝与从义的关系问题上的不同态度。乐正子春的孝道派也讲到忠,但所言之忠绝无政治的含义,而是指人内心的真诚状态。乐正子春的孝道派在其著作中言忠见于如后数处:“忠者,其孝之本与!”(《曾子本孝》)“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致敬而不忠,则不入也”。(《曾子立孝》)“忠者,中此也”。精研《大戴礼》30多年的清儒王聘珍在《大戴礼解诂》中训忠,第一处据《说文》训为敬,另外几个地方都训为“中心”。因此,孝道派讲的忠根本不是一个政治概念,只是孝的品格规定,是讲孝的真诚不欺,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爱孝顺。孝道派的著作中根本没有移孝为忠之说,更没有《孝经》的事君以忠之说,更是有力的证明。而孝治派讲的忠,完全是人臣对君主之忠,是一个政治的概念,而孝只是用来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在孝与忠的关系上,只是一种孝服从于忠的关系。《孝经》的“以孝事君”、“以孝事君则忠”之说,就十分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这与孝道派以孝为最高范畴的基本理念是相冲突的。

    在从父之孝与从义的关系上,孝道派以孝为至高无上的根本,所以,当从父之孝与从义发生矛盾时,它就不会考虑政治的意义,而只考虑对孝的维护,以从孝为第一位,必然主张从父不从义。但是,孝治派以治为至高无上的根本,因此,当从父之孝与从义发生矛盾时,他们首先考虑的是从政治的义,以从义为第一位,主张从义不从父,并对孝道派的从父不从义之说进行了激烈的抨击:“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这与孝道派的从父之孝高于从义正形成尖锐对立。

    《孝经》把孝道派关于孝的伦理学说,转化为孝的政治学说,这既与孝道派发展的历史命运有关,也与《孝经》出现的历史时代相关。孝道派是从曾子一系发展出来的,虽然在孟子以前是一个有较大影响的学派,但孟子出现后,思孟学派的影响大大超过了孝道派,而思孟学派亦由曾子一系而来。所以,人们更多地会将思孟学派视为曾子的正宗嫡传,孝道派则丧失了正宗嫡传的优势。而且,在乐正子春创立孝道派后,他的弟子虽然将其师之说著为《曾子大孝》等,似乎再无多少理论上的发展。孝道派的后继乏人,也必然使该派的影响下降。
[yao_page]
    更为重要的是,由曾子一系而发展出来的孝道派与思孟学派的理论,都不适合战国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战国是一个七雄交战、各国国君都想一统六合的时代,当时重视的是耕战,特别是征战。如果说孟子的仁政说不合时宜,那么孝道派的孝道理论就更加不合时宜。征战需要人去为君主而战,就免不了伤残乃至牺牲,而孝道派却要求为行孝而保全身体,根本是与人君的需求背道而驰。孟子作为一代儒学大师也不得重用,人才凋零、理论又不合时宜的孝道派的命运更是可想而知。这就促使孝道派中的某些人不得不对其理论进行反思。《孝经》正是这样的历史产物。

    一位对孝道理论有深刻理解的儒家学者,在反思孝道派的命运之后,将孝道理论转变为孝治理论,而著作了《孝经》。正是有了这种转变,使儒家的孝理论成了能够直接为统治者服务的理论,《孝经》也才能从汉代以来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而发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 26 ) ( 0 )  

  相关阅读:
· 爱,与舟曲风雨同舟
· 墨家
· 清汤鸡豆花的营养疗效
· 一支烟破坏多少维生素
· 黄帝内经 素问 第三篇
· 什么是传统养生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20260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公民德行教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