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候选 > 正文
 
“孝文化”传承五千年
2009/7/15 9:10:00 来源:中华经典网 责任编辑:中华经典网 我要评论 【打印
fiogf49gjkf0d

    我们远古的祖先也正是怀着“亲亲”、“敬长”,这朴素的天赋本能,沿着历史的堤岸,在坎坷艰难中,彳亍前行。早在父系氏族时期,在华夏先民的潜意识里,孝观念便蒙蒙笼笼萌动。这一时期,较之母系氏族来说,随着群婚制的瓦解,对偶婚配的逐渐形成,人不仅仅知其母,而且大多能明明白白知其父。人知其亲,报答生养之恩,“孝意识”便由此产生。我国的孝文化的胚胎,在殷商时期便日益成形。据考古可知,殷墟的甲骨文里,就有了“孝”字。在西周这奴隶社会的黄金时期,孝文化已基本形成。在春秋战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急剧转化这大变革的年代里,反映在思想领域内,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争鸣的结果,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正统!
    作为纵贯中国长达二千五百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儒家文化,其核心是“仁”。儒家的经典文献《论语》中,谈及“仁”的地方,有一百零五处之多。“仁者,人也。”从字形组合上看,“仁”就是两个人,代表人际关系。因此,“仁道”实际上讲的就是做人之道;而“仁道”的核心则是“孝道”。《论语》中提到“孝”的地方就有十九处之多。《孟子》中提到“孝”的地方就有二十八处之多。正如一代大儒曾国藩所说:“读尽天下书,无非一‘孝’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孝文化”便成了“儒家文化”的代名词、华夏文明的代表,炎黄灵魂的象征。
    在《论语。学而篇第一》中,便开宗明义,把“孝”放在了突出位置——“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说:“年轻人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离开自己的住室;要敬重顺从兄长……有多余的力量就去学习文献。”在儒家看来,“德”是本,“文”文是末。孝顺父母、敬重兄长,这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一个人,如果连这做人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最底线”都不能恪守,更何谈 “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只有致力于孝顺父母、敬重兄长这个根本,“道”才能由此而生。这里所说的“道”,既是修身之道,也是齐家之道,更是 “治国”、“平天下”之道。就是说,首先,只有从孝顺自己的父母、敬重自己的兄长这个根本做起,将其发扬光大,才能如孟子所说的“不独亲其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仅仅以自己的父母为父母,要以普天下别人的父母为父母;象孝敬自己的父母那样孝敬别人的父母,行大孝于天下。同时也只有在家孝顺自己的父母,敬重自己的兄长,才能在外忠于国君,敬重上级。移孝为忠,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忠孝双全”。

[yao_page]
    墨子倡导“兼爱”,强调“父子相爱则慈孝”。也把父慈子孝当治天下太平之根本。他还提出了“爱人若爱其身”,爱别人,也是爱自己;孝敬别人父母,也等于孝敬自己的父母。
    “百善孝为先”:一句话:孝乃百善之源!如果把“孝”比作一颗良种-----人性中潜在的善知良能,如果在温度适宜、光照充足、水份肥料合理的条件下,就一定能茁壮成长,成为栋梁!这便是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内因、外因的有机结合。
    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虽然提出人的“性恶”论,但是也非常注重孝道。荀子理想的极终目标是“富国安民”,他认为“兴孝悌”是达到安民、安政的良策之一。在《荀子&S226;大略》中,荀子主张:“老者孝焉,长者弟焉。”认为做人子的,对待父母要“敬爱而致恭”。不仅如此,还认为为子之道更要“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他说:“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意思是说,在家孝敬父母,只是小小的孝行;在外尊敬长者,算是中等的孝行;只有坚守“道”、“义”,而不盲从错误的“君”、“父”,才是最大的孝行。 

    荀子与孔子同样,决不赞成愚忠、愚孝。《荀子&S226;子道》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曾经问孔子:“做儿子的,不论错对,完全听从父命,就是孝子吗?做臣子的不辩是非,一味尊从君命,就是忠臣吗?”问了几遍,孔子都没有回答。孔子后来外出途中又拿这话问子贡:“过去,鲁哀公曾经问我:‘做儿子的,不论错对,完全听从父命,就是孝子吗?做臣子的不辩是非,一味尊从君命,就是忠臣吗?’问了几遍,我都没有回答。 你认为这话怎么样?”子贡说:“做儿子的,听从父命,就是孝子;做臣子的 尊从君命,就是忠臣。您还有什么更合适的回答呢?”孔子一声叹息:“年轻人哪,见识短浅,你不懂啊!过去,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如果有四个敢于诤谏的大臣,那么国家的疆土就不会削弱;拥有千辆战车的国家,如果有三个敢于诤谏的大臣,那么江山社稷就不会有危险;拥有百辆战车的家庭,如果有两个敢于诤谏的家臣,那么族宗家庙就不会毁灭;做父亲的,有敢于诤谏的儿子,就不会行无礼之事;做士人的,有敢于诤谏的朋友,就不会有不义之举。所以,做儿子的,不论错对,完全听从父命,怎么能算是孝子呢?做臣子的不辩是非,一味尊从君命,怎么能算是忠臣呢?这就要分析鉴别他们所做所为,对的才听从,只有这样,才算是孝,才算是忠。”
    荀子特以引用这则故事;孔子对子贡“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忠矣。”的见解严加批评。足以看出:他们不但不主张“愚孝”、“愚孝”,对“愚孝”、“愚孝”又是多么深恶痛绝!

[yao_page]
    经“万世之师”、孔门的开山老祖—— 孔子及诸贤的总结、倡导,璀灿的孝文化从此在中国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独树一帜!后来传入的佛教、基督教等外来文化,也只能在这面光辉灿烂的旗帜下,被我国固有的孝文化所吸收、同化。佛教初传入中国时,主张“无夫无君”。后来在中国儒孝文化的影响下,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圣经》中曾提到:“你们作为儿女,要在这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 
    在世界三大教派的佛教中,“孝”,更是其基础与精髓。大乘佛法以“地藏”、“观音”、“文殊”、“普贤”为修学次第。以《地藏菩萨本原经》为学佛的入门,而《地藏菩萨本原经》便是佛门的“孝经”。“孝道”就是“大圆满”的大根大本。一切从这个根本开始,生发开来、扩展升华 ——从孝亲敬师,将其发扬光大,孝敬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没有分别,一切平等,这便是“观音”法门的“大慈大悲”了。
    “净业三福”是佛法的共同基础,只有从这个基础开始,才能成就一切佛法。在“净业三福”中,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议。”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在这“净业三福”十一句中,“孝养父母”排在第一位。佛家认为: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孝”字,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孝”字。“孝养”,“孝”指理性;“养”指德性——不但是奉养父母之身,须知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戒经说:“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把孝敬父母之心升华到一个崭新的境界,那就是“孝道”。所以,一切佛法都是建筑在“孝道”这个基础上的。没有“孝道”,就谈不上“师道”;没有“孝道”、“师道”,就谈不上“慈心”。
佛经中常说∶父母即是家中佛,天地鬼神都比不上双亲尊贵,父母之恩既深且广,为人子女,要报答亲恩。唯有“孝养父母”才能开发我们“自性”的无尽宝藏。才能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修十善业。在佛家看来,这是“佛门弟子”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
    儒佛两家虽然诞生在不同国土,本质上差异甚远,然而在对“孝”的阐述上却异曲同工;虽然对“孝”的倡导路径不一,最终却殊途同归!
    孝道由远古人类的初始感悟、经先秦诸子的系统总结、后世儒门的全面发挥、各宗教的配合倡导,再加上历代统治者的大力张扬,在千百代华夏子民的心田中,“孝文化”尤如参天古木,早已根深叶茂,虽历经时代风刀霜剑的无情摧残,仍岿然不动,傲立苍穹!以极其顽强的生命力,五千年来代代传承!

  ( 0 ) ( 0 )  

  相关阅读:
· 爱,与舟曲风雨同舟
· 墨家
· 清汤鸡豆花的营养疗效
· 一支烟破坏多少维生素
· 黄帝内经 素问 第三篇
· 什么是传统养生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6630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公民德行教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