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gf49gjkf0d 我们远古的祖先也正是怀着“亲亲”、“敬长”,这朴素的天赋本能,沿着历史的堤岸,在坎坷艰难中,彳亍前行。早在父系氏族时期,在华夏先民的潜意识里,孝观念便蒙蒙笼笼萌动。这一时期,较之母系氏族来说,随着群婚制的瓦解,对偶婚配的逐渐形成,人不仅仅知其母,而且大多能明明白白知其父。人知其亲,报答生养之恩,“孝意识”便由此产生。我国的孝文化的胚胎,在殷商时期便日益成形。据考古可知,殷墟的甲骨文里,就有了“孝”字。在西周这奴隶社会的黄金时期,孝文化已基本形成。在春秋战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急剧转化这大变革的年代里,反映在思想领域内,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争鸣的结果,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正统! 作为纵贯中国长达二千五百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儒家文化,其核心是“仁”。儒家的经典文献《论语》中,谈及“仁”的地方,有一百零五处之多。“仁者,人也。”从字形组合上看,“仁”就是两个人,代表人际关系。因此,“仁道”实际上讲的就是做人之道;而“仁道”的核心则是“孝道”。《论语》中提到“孝”的地方就有十九处之多。《孟子》中提到“孝”的地方就有二十八处之多。正如一代大儒曾国藩所说:“读尽天下书,无非一‘孝’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孝文化”便成了“儒家文化”的代名词、华夏文明的代表,炎黄灵魂的象征。 在《论语。学而篇第一》中,便开宗明义,把“孝”放在了突出位置——“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说:“年轻人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离开自己的住室;要敬重顺从兄长……有多余的力量就去学习文献。”在儒家看来,“德”是本,“文”文是末。孝顺父母、敬重兄长,这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一个人,如果连这做人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最底线”都不能恪守,更何谈 “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只有致力于孝顺父母、敬重兄长这个根本,“道”才能由此而生。这里所说的“道”,既是修身之道,也是齐家之道,更是 “治国”、“平天下”之道。就是说,首先,只有从孝顺自己的父母、敬重自己的兄长这个根本做起,将其发扬光大,才能如孟子所说的“不独亲其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仅仅以自己的父母为父母,要以普天下别人的父母为父母;象孝敬自己的父母那样孝敬别人的父母,行大孝于天下。同时也只有在家孝顺自己的父母,敬重自己的兄长,才能在外忠于国君,敬重上级。移孝为忠,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忠孝双全”。
[yao_page] 墨子倡导“兼爱”,强调“父子相爱则慈孝”。也把父慈子孝当治天下太平之根本。他还提出了“爱人若爱其身”,爱别人,也是爱自己;孝敬别人父母,也等于孝敬自己的父母。 “百善孝为先”:一句话:孝乃百善之源!如果把“孝”比作一颗良种-----人性中潜在的善知良能,如果在温度适宜、光照充足、水份肥料合理的条件下,就一定能茁壮成长,成为栋梁!这便是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内因、外因的有机结合。 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虽然提出人的“性恶”论,但是也非常注重孝道。荀子理想的极终目标是“富国安民”,他认为“兴孝悌”是达到安民、安政的良策之一。在《荀子&S226;大略》中,荀子主张:“老者孝焉,长者弟焉。”认为做人子的,对待父母要“敬爱而致恭”。不仅如此,还认为为子之道更要“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他说:“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意思是说,在家孝敬父母,只是小小的孝行;在外尊敬长者,算是中等的孝行;只有坚守“道”、“义”,而不盲从错误的“君”、“父”,才是最大的孝行。
荀子与孔子同样,决不赞成愚忠、愚孝。《荀子&S226;子道》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曾经问孔子:“做儿子的,不论错对,完全听从父命,就是孝子吗?做臣子的不辩是非,一味尊从君命,就是忠臣吗?”问了几遍,孔子都没有回答。孔子后来外出途中又拿这话问子贡:“过去,鲁哀公曾经问我:‘做儿子的,不论错对,完全听从父命,就是孝子吗?做臣子的不辩是非,一味尊从君命,就是忠臣吗?’问了几遍,我都没有回答。 你认为这话怎么样?”子贡说:“做儿子的,听从父命,就是孝子;做臣子的 尊从君命,就是忠臣。您还有什么更合适的回答呢?”孔子一声叹息:“年轻人哪,见识短浅,你不懂啊!过去,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如果有四个敢于诤谏的大臣,那么国家的疆土就不会削弱;拥有千辆战车的国家,如果有三个敢于诤谏的大臣,那么江山社稷就不会有危险;拥有百辆战车的家庭,如果有两个敢于诤谏的家臣,那么族宗家庙就不会毁灭;做父亲的,有敢于诤谏的儿子,就不会行无礼之事;做士人的,有敢于诤谏的朋友,就不会有不义之举。所以,做儿子的,不论错对,完全听从父命,怎么能算是孝子呢?做臣子的不辩是非,一味尊从君命,怎么能算是忠臣呢?这就要分析鉴别他们所做所为,对的才听从,只有这样,才算是孝,才算是忠。” 荀子特以引用这则故事;孔子对子贡“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忠矣。”的见解严加批评。足以看出:他们不但不主张“愚孝”、“愚孝”,对“愚孝”、“愚孝”又是多么深恶痛绝!
[yao_page] 经“万世之师”、孔门的开山老祖—— 孔子及诸贤的总结、倡导,璀灿的孝文化从此在中国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独树一帜!后来传入的佛教、基督教等外来文化,也只能在这面光辉灿烂的旗帜下,被我国固有的孝文化所吸收、同化。佛教初传入中国时,主张“无夫无君”。后来在中国儒孝文化的影响下,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圣经》中曾提到:“你们作为儿女,要在这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 在世界三大教派的佛教中,“孝”,更是其基础与精髓。大乘佛法以“地藏”、“观音”、“文殊”、“普贤”为修学次第。以《地藏菩萨本原经》为学佛的入门,而《地藏菩萨本原经》便是佛门的“孝经”。“孝道”就是“大圆满”的大根大本。一切从这个根本开始,生发开来、扩展升华 ——从孝亲敬师,将其发扬光大,孝敬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没有分别,一切平等,这便是“观音”法门的“大慈大悲”了。 “净业三福”是佛法的共同基础,只有从这个基础开始,才能成就一切佛法。在“净业三福”中,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议。”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在这“净业三福”十一句中,“孝养父母”排在第一位。佛家认为: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孝”字,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孝”字。“孝养”,“孝”指理性;“养”指德性——不但是奉养父母之身,须知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戒经说:“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把孝敬父母之心升华到一个崭新的境界,那就是“孝道”。所以,一切佛法都是建筑在“孝道”这个基础上的。没有“孝道”,就谈不上“师道”;没有“孝道”、“师道”,就谈不上“慈心”。 佛经中常说∶父母即是家中佛,天地鬼神都比不上双亲尊贵,父母之恩既深且广,为人子女,要报答亲恩。唯有“孝养父母”才能开发我们“自性”的无尽宝藏。才能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修十善业。在佛家看来,这是“佛门弟子”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 儒佛两家虽然诞生在不同国土,本质上差异甚远,然而在对“孝”的阐述上却异曲同工;虽然对“孝”的倡导路径不一,最终却殊途同归! 孝道由远古人类的初始感悟、经先秦诸子的系统总结、后世儒门的全面发挥、各宗教的配合倡导,再加上历代统治者的大力张扬,在千百代华夏子民的心田中,“孝文化”尤如参天古木,早已根深叶茂,虽历经时代风刀霜剑的无情摧残,仍岿然不动,傲立苍穹!以极其顽强的生命力,五千年来代代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