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未整理 > 正文
 
唐氏宗谱源流考释
2009/7/22 14:17:00 来源:中华经典网 责任编辑:中华经典网 我要评论 【打印
fiogf49gjkf0d
  一、唐氏乃黄帝之裔孙
  1、陶唐氏尧帝之后裔
  司马迁在《史记》开篇即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①(1-2)。”嫘祖出生于今天的四川省盐亭县,与中原的黄帝联姻后,生有二子,长子青阳降居岷江上游;次子昌意降居雅砻江,他俩的后裔回到中原,成为天下共主。司马迁接着记曰:“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放勋立,是为帝尧①(2)”。帝尧出生极为神奇:“母曰庆都,生于斗维之野,常有黄云覆其上。及长,观于三河,常有龙随之。一旦,龙负图而至,其文要曰:‘亦受天祐。’眉八采,须发长七尺二寸,面锐上丰下,足履翼宿。既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其状如图。及长,身长十尺,有圣德,封于唐。梦攀天而上。高辛氏衰,天下归之。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命羲和历象。五年初巡四岳。七年有麟[11](4)。”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曰:“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①(2)。”《国语·晋语四》有相同说法:“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②(102)”。所谓“黄帝二十五子”,实际上是以黄帝部落为母族,从中分裂出来的二十五个子氏族,得姓者为十二姓,这些姓的后裔,在殷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都还大量存在。周武王伐殷纣后,分封“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④(98)”。根据上述文献所载:尧帝为降居江水的黄帝长子青阳之曾孙,帝喾之次子,祁姓,亦曰伊祁,名放勋,初居于陶,后被封于唐(今河北唐县),故称陶唐氏,亦称唐尧。尧是一位圣明天子,深受百姓拥戴。后来禅让舜。尧崩后,舜封尧的儿子丹朱为唐侯。在今山西翼城西建立唐国。夏朝,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今河南鲁山县)。刘累有的后代仍然留在唐,至商朝,更号为豕韦氏,西周初又改为唐公。《新唐书·宰相世系》曰:“唐氏出自祁姓,帝尧被封唐侯,其地中山唐县[1]是也。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累孙犹守故地,至商,再号豖韦氏,周复改为唐公。成王灭唐,以封弟叔虞,其后更封刘累裔孙在鲁县者为唐侯,以奉尧嗣。其地唐州方地是也。鲁定公五年,楚灭唐,子孙以国为姓。”《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及辩证》亦有类似的记载。 [yao_page]
  2、叔虞之后裔
  周武王死,其子诵立,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少,由武王弟周公旦辅政,唐人发生反叛,其国被周公旦于公元前1106年灭掉。《左传·定公四年》载:“分唐叔……于夏墟,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晋杜预注:“夏墟,今太原晋阳也”。“因夏风俗,开用其政。”周成王将唐氏移于杜城(在今陜西省西安市东南),居者以地名“杜”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云:杜氏亦日唐杜氏,祁姓。帝尧之后。建国于刘,为陶唐氏,裔孙刘累能豢龙,事孔甲。故在夏为御龙氏。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正这时,成王与其弟叔虞作游戏,削树叶为圭(圭为用作凭信的玉,形状上圆下方),对叔虞说:“以此封若”!在场的史官就请成王择日封叔虞。成王却说:“吾与之戏耳!”史官则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札成之,乐歌之。”于是成王便把唐国旧地封给叔虞。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有的就姓了唐。唐叔虞之子燮继位,因南有晋水,改称晋侯,成为春秋四霸之一。
  3、唐氏之根在江水(岷江上游)
  唐姓在中国的大姓中名列第26位。“唐,荡荡也。荡荡者,道德至大之貌也。《论衡·说篇》:唐之为言荡荡也。”《文先·七发》:“浩之心也。李注:唐,犹荡也。《说文·口部》:唐,大言也,从口,庚声。引申之为大义,又引申之为荡义,又引申之为荡失义⑦(59)。”“唐同陶唐的名号始见于《国语》、《左传》:‘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为周唐杜氏’。(《晋语》、《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文同)⑥(16-17)”。《史记》载尧帝是降居江水的青阳之重孙,而江水(岷江)又是尧帝的老祖母西陵氏(嫘祖)的故地,所以,帝尧陶唐氏与上古蜀人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再据《史记》记载,大禹的治水助手后稷亦出生于蜀地①(20),后稷的母亲是姜嫄,姜嫄为帝喾的元妃①(8)。《国语·周语上》说:“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②(5)”。《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 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③(445)”。意即后稷死后葬于成都平原。后稷是周王朝的先祖,也是黄帝的嫡系后裔。 [yao_page]
  因为陶唐氏、后稷之后裔叔虞皆与上古蜀人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所以在《山海经·海内经》之“九丘”中把“陶唐之丘”立为首丘:“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暤爰过,黄帝所为③(448)”。“陶唐之丘”后就是“叔虞之丘”了,然现存《山海经》在流传中,却把“虞”误写成了“得”。“九丘”皆为九位帝王之名,可在先秦文献中却没有“叔得”这位帝王。
  二、唐氏迁徙与郡望
  1、唐氏之迁徙
  先秦时代唐氏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战国时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汉时,唐雎之孙唐厉徙居沛国(今江苏沛县);东汉时唐翔在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定居;晋代唐熙定居凉州(今甘肃武威),其子唐辉又徙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县西北)。
  汉武帝时,从元朔(公元前127)二年到元封(公元前110)元年的20多年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实施的大规模移民,移民人数不少于120万。移民最远的距离为二三千公里。当时汉朝的总人口大约是3600万,移民占总人口的1/30。到南北朝时期唐氏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东汉西南少数民族中也出现了唐姓,如《后汉书·南蛮传》称白狼王有唐姓,可能与黄帝后裔有联系。但陇西的羌族中的唐姓与黄帝裔孙却没有关系(见《三国志·郭淮传》),她应该是伏羲女娲氏族的后裔。
  南朝齐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称帝,国号吴。唐初有河南固始唐姓移居福建,《漳州府志》载曰:“陈元光开漳,有唐姓将佐随之入闽,则在唐初已有唐姓自光州南迁于闽矣”。宋代有晋昌唐氏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清代,闽、粤唐氏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有“航运业大王”之称的印尼华人唐裕。
 [yao_page] 2、唐氏之郡望
  晋昌郡:晋永和中置郡,治所在长乐(今陕西石泉县)。此支唐氏,其开基始祖为十六国前凉凌江将军唐郓。北海郡:汉时分齐郡置郡,治所在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鲁国: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晋改为郡。晋阳县:秦置,治故晋阳城。秦汉为太原郡治所,东汉后又为并州治所。
  三、中国历史上的唐氏名流
  中国历史上,唐姓名人辈出,二十四史列传者八人,收入《中外名人大辞典》者200人。先秦两汉时代,如魏国有年逾九十旬的老臣唐雎,曾西行秦国说服秦王不加兵于魏;还有善相术的唐举。唐昧(?—前301),战国时楚国将领。一作唐蔑,字明。楚怀王二十八(前301) 年,齐、魏、韩联兵伐楚,在重丘(今河南唐河西南)大战,他兵败被杀①(347)。另一个唐昧,为占星家,还有辞赋家唐勒。西汉时,唐雎之孙唐厉被封为斥丘侯,徙居沛国(今江苏沛县);唐蒙任番阳(今江西番阳东北)令,奉武帝令赴夜郎,使夜郎侯多同归于汉,汉于其地设犍为郡(今四川犍为县)。还有城固(陕西)人唐公房;东平(今山东)人唐长宾,平阳(山西临汾西南)人唐昌,桂阳(广东连县)人唐珍。东汉时,唐朝任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太守,在当地安家。还有番禺(广州)人唐颂,南昌人唐檀。三国时有利城(今江苏贛榆县西)人唐咨。晋代有泉陵(今湖南零陵)人唐宏、唐谌;晋末太常丞唐熙,因娶凉州刺史张轨女,始居凉州(今甘肃武威),其子唐辉又徙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县西北)。
  《尚书》注曰:“唐者,帝尧旧都之地,今曰太原。晋阳是尧始居,此后乃迁河东平阳,汉晋阳县,今山西太原府太原县也。又《汉书》颜师古注云:陶丘在济阴(今山东兖州府定陶县),有尧城,尧尝居之,后居于唐,故尧号陶唐氏(按《汉书》臣瓒注尧初居唐,后居陶,故曰陶唐)⑤(241)”。陏末,唐国公李渊在太原起兵,后建立唐王朝,自认为是继承的舜帝的余绪。唐代有宰相唐休璟,《旧唐书·列传》载:唐休璟,京兆始平人也。曾祖规,周骠骑大将军、安邑县公。唐休璟于延和元年七月薨,年八十六,赠荆州大都督,谥曰忠。子先慎袭爵,官至陈州刺史。次子先择,开元中为右金吾卫将军。唐代还有诗人唐衢。宋代有医学家唐慎微。元代有画家唐棣。明初有山东农民起义军女首领唐赛儿。明代有画家、文学家唐寅;散文家唐顺之。清初,有思想家唐甄;清末有维新派唐常才。近现代有唐绍仪,在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时曾任国务总理,还有医学家唐宗海等。 [yao_page]
  四、唐氏宗谱的存续
  1、唐氏移民入川之源头——麻城孝感乡
  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唐氏土著居民,主要由夏、商时代南下的陶唐氏、叔虞的后裔(如唐昧、唐勒等家族之远祖)。
先秦,在今湖北随县西北唐县镇,有一个姬姓唐国。据《史记·楚世家》载曰:“楚昭王灭唐。九月,归入郢①(341)”。《通志·氏族略》所言,在春秋时,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其地在今湖北西北唐城县,公元前505年被楚昭王所灭,其后人也称为唐氏。此为楚地(今属湖北)姬姓之唐氏。姬姓唐国的遗民后裔与南下的尧帝、叔虞的后裔,原本都是黄帝的裔孙,他们共同构成了元末、清初两次“湖广填四川”唐姓自“麻城孝感乡”迁徙的源头。
  麻城县位于大别山与长江之间,境内多高山丘陵,只孝感乡全部为土地肥沃的平原,自然人口繁衍很快,有人口外移。明初麻城的区划情况在清康熙九年的《麻城县志》中可以找到清楚的记载: 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统一百三十里,里各有图。成化八年(1472),以户口消耗,并为九十四里。复并孝感一乡入仙居,为三乡。 所谓 “初分四乡”当然是指明初已分全县为四乡。也就是说,孝感乡在明朝277年的历史中,存在了105年。所谓“为三乡”,即把孝感乡一分为二,一部分划入仙居乡,一部分划入红安县,“孝感乡”从此不复存在。
  2、两次“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历史上第一次是元末明初。元朝末年,在四川历经数十年的争夺战,当时四川人口下降到70万左右,又主要散居在山区。这样明初开始大规模从湖广向四川移民,此次移民的集散地便是湖广麻城县孝感乡。但这些移民(包括唐氏)在明清之际,十之八九死于战乱之中。
  明末清初,四川再次遭受战乱的严重破坏,人口锐减到历史最低点。“从顺治元年起至康熙十九年的37年,四川境内大规模的战争达25年,其余9年中也是时有战祸”。“川北地区,是农民起义军与清军,清军与南明军队,清军与吴三桂叛军拉锯激战之地⑧(10)”。四川省会设在成都,由于战争频繁,从顺治三年起,进驻川北保宁(今阆中市)的清军,只能以保宁为立足阵地,二十余年中成为四川的临时省会,康熙三年清军控制四川时,省会才迁往成都⑧(13)。 [yao_page]
  战争过后,瘟役、灾害和虎患接踵而至。四川的人口达到历史的最低记录,低于元代70万人,而仅存60万左右⑧(15)。李世平著《四川人口史》认为:“清初四川境内在长期战乱结束以后,全川人口按最保守的估计,也应该残存50万人左右⑨(155)”。这仅存的数十万人口中,又主要分布于川西北、川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
于是,清王朝从顺治十六(1659)年开始,从陕西等邻省移民陆续入川。康熙十二(1673)年,吴三桂叛乱,这些从陕西邻近的移民多死于战乱。康熙二十二(1683)年,战乱平息,清政府重新开始大规模从湖广、广东、福建、江西、陕西、河南等省移民入川,其中大部分来自湖广,形成了第二次“湖广填四川”的基本格局。于康熙二十二(1683)年到乾隆六十(1795)年的100年中,向四川移民超过1000万人次。由于湖广麻城孝感地区仍为移民入川的集散之地,故四川唐氏及其他氏族都把麻城孝感乡视作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
  3、湖广麻城仙居(孝感)乡唐氏后裔之迁徙
  今考湖北孝感乡唐氏后谱云:“正文尚启善,大道开明贤。志学仕洪全,曾崇容思德。友忠玉合先(缺失)”。这是现存的孝感乡唐氏“家族字辈”,然而,这种字辈,如同六十甲子一样,是循环使用的,却难以推断出具体的年代,不过,她却像一根纽带把原居住地和入川定居的唐姓子孙联结在一起了。
湖广麻城孝感乡唐氏为何要迁居四川省江油县?战争造成了四川人口空白,江油县犹为惨烈,江油知县彭址认为:“明末遭张献忠屠戮后,靡有孓遗⑩(3)”。长期的战争应是移民的主要原因,但还与前代四川省江油县张姓人在湖广麻城做官有一定关系。彭址编修《江油县志》载曰:“黄树坎,治西南三十七里,相传昔有张姓,宦湖广麻城。归携种植此,枝叶皆黄,故名⑩(33)”。张姓作为麻城的父母官,在当地老百姓中可能有一定影响,因此,那些被清王朝强迫迁居的麻城土著居民,就有可能选择曾经是他们父母官的故地去定居。湖广麻城地区原本是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的根据地之一,张献忠曾三入四川,并在成都称“大西王”,在湖广麻城当地可能据有相当大的影响,所以移居四川省江油县唐家坝的唐大志之第七世孙唐学万就曾把在湖广流传的童谣“七个儿子八杆枪,跟着老子剿四川”当作口头禅,这有可能成为“湖广填四川”的内驱动力。 [yao_page]
  今四川省江油市二郎庙唐家坝唐姓家族,大约在清康熙三十九(1700)年前,从湖北麻城孝感乡移居此地。应属于“奉旨入川”,据传先祖是被捆绑强迫移蜀的,所以称“解便”为“解手”。当然,这仅是传说,也未必就是捆绑入川的,但这却是一种政府强制移民行为,而并非自愿。经推测,入川的路线大致为:湖广麻城县仙居(孝感)乡→湖广襄樊→安康(今属陕西省)→四川宣汉→保宁(今阆中)→剑阁县→青林口→唐家坝,历时年余。
  据清代雍正五年江油县知县彭址修编《江油县志》载,清初江油县经过战争和特大干旱,“但见居人散处,仄途丛棘,或五里,或十里鸡犬无闻,村落罔睹,时有怪鸟飞鸣于荒烟蔓草中。而涪水日夜声喧,崇山浓雾不巻。验牌甲户唯五百,课丁赋额少半千,幅员不及附庸,舟车不通商贾⑩(5-6)”。这里描绘的是先祖唐大志入川三十余年后的江油景象,也是彭址在康熙(1722)六十一年奉旨赴任江油知县所见所闻的真实记录。所以,康熙三十九年前,当时的潼河支流渭儿河河谷可能还是无人区,因为现存渭儿河河谷台地都是以“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姓氏命名的,没有古地名留传下来。据尚存的大石棺墓推测:在明朝前,此地居住的应该是羌族,或上古蜀人的后裔。再据《江油县志》载:康熙元年恢复江油县名,但经过60年,还是一片荒凉景象。直至雍正五(1727)年,《江油县志》成书时,通过招募移民,亦“户未逾千,丁载八百⑩(5)”。所以,距唐家坝最近的潼河河谷乡坝二郎庙、马阁坝皆志上无名,只记下了距唐家坝十六里的青林口:“青林口,治南三十里,今名白杨沟⑩(33)”。先祖唐大志携家带口就这样来到如此荒凉之地定居的,并把潼河支流渭儿河一片约百亩的河谷台地命名为“唐家坝”。从此在那里开荒种地,先祖有两子,即长房与二房。定居于唐家老屋基,由于人口增多,始有迁出者,另成一支。历经三代艰苦创业,始有雕梁画栋式的三重庭院,一时兴盛繁荣极致。同时修建有赋有气派的唐氏祠堂,每年清明节,隆重地举行祭祖“清明会”。然而,族中无人做官,未取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在官匪的盘剥下,加之他姓的土豪劣绅抢夺,瞬时衰落不振。纷纷迁居唐家湾,重建家园。直到1949年,两房有户10余,丁不满100,仅有1户中农,其他全部是贫苦农民,没有人上过学,全部是文盲。 [yao_page]
  从先祖唐大志始,至今已传10代,历时约300年。由于历代重农桑而轻视文教,虽有过辉煌时期,却没有编纂家谱,仅仅作了些极简略的记载,又早已遗失,几乎是无稽可考。唯有家族字辈代代口耳相传,成为寻根问祖的唯一依据。先祖唐大志可能是文盲,从湖广麻城县仙居(孝感)乡来到四川省江油县唐家坝定居,仅仅记住了10个字辈,即“大道开明贤,志学世永元”。而今湖广麻城孝感乡唐氏后裔家族字辈尚存25字,因为先祖唐大志是文盲,也就只能从自己开始记住10个字辈的音,这样就造成了与原湖广麻城孝感乡留下来的唐氏宗族的字辈有了误差。孝感乡唐氏后谱“志学仕洪全”,竟成了入川之唐家坝唐氏家族字辈“志学世永元”,后三字音相近而意殊。而至今(公元2008年),现存的10个家族字辈已经传完,没有必要返祖重复使用,为此依据陶唐氏后裔脉络,以及其子孙遍居华夏大地的历史轨迹,特在原10个字辈的基础上,续编90个字辈,与先祖唐大志从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带回的10个字辈,合成100个字辈,将传之3000年:

    大道开明贤,志学世永元。
    山岱重振华,福祿寿星全。

    合字西陵畔,金桥联中原。
    晋水豢潜龙,腾跃于楚天。

    太平盛乐章,宗保定国昌。
    家兴礼重德,清廉玉昭煊。

   子友众和祥,常存安邦瞻。
   勤实磊鸿图,春晖映川江。
  ( 32 ) ( 8 )  

  相关阅读:
· 《论语》尧曰第二十
· 《论语》子张第十九
· 《论语》微子第十八
· 《论语》阳货第十七
· 中华商道之“道”
· 中华商道浅析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22984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公民德行教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