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未整理 > 正文
 
如 何 引 导 子 女 尊 老 爱 幼
2009/9/1 16:28:00 来源:中华经典网 责任编辑:中华经典网 我要评论 【打印
fiogf49gjkf0d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和睦幸福,社会安定、团结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让人人都有尊老之心,爱幼之情。
    中华民族的尊老爱幼美德,有其独特的魅力,它熏陶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进步兴旺的精神力量,在21世纪的今天,也应该提倡和发扬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引导子女尊老爱幼呢?
    一、制定尊老爱幼行为规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庭是一个社会组织,家庭的规矩是必不可少的,它保证每个家庭成员既满足自己的需要,又不致经常粗暴地践踏他人的需要,孩子只有首先遵守家规,然后才能遵守校规,最后是社会的要求,在当今社会,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在多数家庭仅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较,独生子女有很明显的优势,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锐,模仿力强……但独生子女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弱点,他们缺乏团结友爱精神,自私任性,待人没有礼貌,生活能力差……
针对这些弱点,在家庭教育中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要求,如:孩子要主动承担家务劳动,收拾房间,洗衣服,洗刷餐具,减轻父母家务负担,要体贴帮助父母,关心长辈,对父母有意见时要有礼貌地提出,不耍脾气,不和父母吵架……
    二、要以身作则:
    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上梁不正,下梁歪”,在孩子的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生活最密切,起榜样作用最直接,最经常,最持久的莫过于父母,再加上父母与子女间的血缘伦理上的特殊关系,家长的一言一行会很自然地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极深刻的烙印,所以有人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映入孩子的眼里,其思想,信仰,情感,习惯都在熏陶感染着孩子,父母的言传身教,往往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更强烈,更深刻,中国有句古语,“潜移默化,自然似之”。所以身为父母要教育孩子尊老爱幼,那么,在家庭生活和行为上要严于律已,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做出榜样。 [yao_page]
    三、遇物则诲,寓教于乐
    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那样有系统的教材,稳定的场所,而是通过生活中或参与活动中利用每个可值得利用的机会,向孩子灌输道德观念,培养道德情感和训练道德行为,如在一日三餐的餐桌上,可通过询问老人饭菜是否可口,经常带孩子去敬老院为老人送温暖,乘坐车时主动为老弱幼儿让座等,对孩子进行尊老爱幼教育。
    引导子女尊老爱幼,父母责无旁贷,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虽不是朝夕之功,但只要我们认定目标,从点点滴滴做起,一定会培养出一个好孩子。
  ( 9 ) ( 0 )  

  相关阅读:
· 《论语》尧曰第二十
· 《论语》子张第十九
· 《论语》微子第十八
· 《论语》阳货第十七
· 中华商道之“道”
· 中华商道浅析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6031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公民德行教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