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gf49gjkf0d 1、音由心生
中国是一个音乐发达的非常早的国家。相传在距今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一位名叫做伶伦的音乐家进入昆仑山中采伐山竹,制作笛子。忽然天空中飞来两只羽毛美丽、体形优美的凤凰鸟,凤鸟的鸣叫声激情昂扬,凰鸟则柔和悠长,它们彼此应和,十分动听。伶伦受到凤凰鸣叫的启发,创制出了12音律。鸾凤和鸣所带来的这种和谐之乐,也开启了中国古人对音乐的独特审美趣味。
在河南贾湖出土的距今约8000年左右的骨笛,是迄今为止所见年代最为久远的吹奏乐器
在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礼记》中,人们已经开始对音乐理论进行详尽的论述。其中,最基础的理论,就是将今天我们所谓的“音乐”的概念分解为声、音、乐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声是没有节奏、旋律,也没有审美价值的响声,凡是有听觉的动物都能感知它。
[yao_page] 音则比声高一个层次,《乐记》中写道:“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中国古人认为,音是人的心声,是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
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战国早期的青铜乐器
音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风格也各不相同,儒家认为,只有内容健康、节奏和谐、纯正感人的“音”才能被称为“乐”。真正的“乐”不仅节奏要和谐,更要让人的内心达到平和。
《礼记》中说道:“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礼和乐通过不同的层面来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的心性,使人最终能够达到举止谦恭、内心仁德、表里如一的君子风范。
2、德音雅乐
在儒家看来,无论是观察一个国家,还是观察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听什么样的音乐。据《礼记》上记载,上古帝王每到一个地方巡守,地方官员述职的内容之一,就是展示当地流行的民歌,君王考察民歌,就可以了解到地方官员是否勤政,了解民风是否淳朴。
[yao_page] 传说尧时的乐官夔仿效山川溪谷的声音,作了一支名叫《大章》的乐曲。人们听了这首乐曲,都自然心平气和,减少了许多无谓争端。而以节俭、谦恭著称的舜,也命令乐师制出《九韶》等乐曲。据说,每当演奏《九韶》时,连天上的神鸟凤凰都飞来朝见舜。春秋时期,当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时,激动得如痴如醉,居然因此3个月不知肉滋味,大赞其尽美尽善。
听琴图
春秋时期,各地方音乐逐渐复兴,甚至开始逐渐取代尧舜禹时期的雅乐,用于祭祀礼仪。其中著名的有郑、卫、宋、齐等地的音乐,社会上称之为“新乐”。“新乐”清新活泼,风格多样,连懂得欣赏“古乐”诸侯贵族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喜好“新乐”。
[yao_page] 据《乐记》记载,魏文候曾经问孔子的学生子夏,“为什么我正襟危坐地听古乐,总担心会睡着,而听郑、卫之音,却不知疲倦呢?”子夏回答说:“古乐采用弦匏(音 刨)笙簧等乐器,相互之间有序协调,君子听了以后可以说出古乐的义理,可以思索治国治家治天下的道理。而新乐则不然,曲调轻佻,毫无内容可言,君子听了,不知其所云。这根本不是乐,只不过是音罢了。”
音律上的和谐固然让人感官上得到愉悦,但对于中国的儒家来说,他们更加强调的是“乐”对于人性品格潜移默化的培养。
3、乐治于心
中国古人向来亲睐通过弹琴来陶冶心性
《乐记》中说:“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是内心德行的体现,而礼的作用是防止行为出格。
儒家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表里如一的君子。礼通过规范人的外在行为,来使人逐渐符合德的要求,而乐则是通过民众喜闻乐见的韵律来调适人的性情,使人在内心树立起德的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