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未整理 > 正文
 
姓氏合一
2009/7/29 17:17:00 来源:中华经典网 责任编辑:中华经典网 我要评论 【打印
fiogf49gjkf0d
    西周以前,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30个,所谓祝融八姓,即己、董、彭、秃、女云、曹、斟、芈;又据《晋语四》载,黄帝25子,得姓者十四人,为12姓,即: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女吉、囗、依。而《左传》亦载,西周只有20姓:姬、姜、子、姒、芈、嬴、己、偃、女吉、祁、隗、风、曹、厘、任、姚、女云、董、归、允。其中隗、允分虽属古代少数民族亦狄、西戎之姓。顾炎武在《日知录·姓》中说,春秋时代,本于五帝的姓为22个:妫、姒、子、女吉、姬、己、任、风、嬴、祁、芈、曹、女云、董、姜、偃、归、曼、熊、隗、添、允。近代梁启超易举出姚、戈、庸、荀、嬉、囗、伊、酉等姓。
由上可知,从有文字记载直至春秋战国,中国的古姓的数量只有30个左右。但经过春秋战国,短短的四五百年时间,中国的姓骤然多了起来。仅汉代《急就篇》不完备的统计,汉代已有单姓127个,复姓3个,共130个姓。以后历代修之姓氏书,都有所增加。至明代已增至4600多个。从姓氏的发展演变考察,姓氏激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氏改姓。
    三代,姓、氏有别,直至春秋尚未改变。到了战国,由于分封制度及宗法制度的发展,人口的不断繁衍,各诸侯国与卿大夫分出去的支族也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氏”难免有雷同,于是产生了“复氏”。复氏的产生是人口激增、支族增多的必然结果,说明宗法制度已难以应付支族繁杂的局面。这也要求一个新的姓氏制度的诞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封制随之瓦解,取而代之的“郡县制”使得天下没有了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也没有了各自的分土。原先用来代表贵族身份的“氏”也失去了以往的光彩,只剩下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与先前用来别婚姻的姓没有什么区别。[yao_page]
    其次,在动乱的社会变革中,一大批原来不配“赐姓享氏”的平民一跃而成为新贵族,他们自然不屑再来遵守原先的姓氏制度。如汉高祖刘邦身为布衣,根本无从考究族姓,故而以氏代姓,而后世莫能改焉。这就是姓、氏混言,以氏为姓,姓氏合一。自太史公写《史记》,姓、氏混言,不再区分。
    姓氏合一,是中国姓氏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其意义在于:首先,姓、氏可以通称,称即氏、氏始姓,姓与氏没有任何意义的区别。这样,周代、大量的氏也就变成了姓,自此姓就变得丰富了。其次,每一宗族都有了自己固定的姓,子子孙孙永久使用,不再象以前的氏变来变去,难考其血缘所出。我们现在的姓绝大多数承袭周代各氏而来,故欲考各姓之由来,必上溯至周。三是无论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人人都有姓,不再像以前那样,贵族有氏,平民有名无氏。
  ( 0 ) ( 0 )  

  相关阅读:
· 《论语》尧曰第二十
· 《论语》子张第十九
· 《论语》微子第十八
· 《论语》阳货第十七
· 中华商道之“道”
· 中华商道浅析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4137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公民德行教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