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未整理 > 正文
 
《周易与处世之道》
2009/9/27 14:00:00 来源:中华经典网 责任编辑:中华经典网 我要评论 【打印
fiogf49gjkf0d

《周易与处世之道》 杨庆中 著

后 记

对于处世,我本人并没有什么经验。之所以接受黄玉顺先生的邀请,撰写《周易与处世之道》一书,主要基于这样的原因:近年来,书摊上论传统处世之道的书不少,其中不乏佳作。但也有一些以谈计谋,说厚黑见长。而且,还喜欢攀附《周易》,以神秘其说。这就给人一种印象,好象中国古人特别喜欢搞阴谋,而《周易》就是搞阴谋的教科书。本人认为,这是很容易误导人的。因而,不揣浅漏,撰写这本小书,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处世即表现一个人的智慧,又表现一个人的涵养。因而,不只是一个方法技巧问题,还关涉人的德性修养。如果撇开后者只谈前者,则很容易流于对计谋、厚黑的追求。为此,本书特分内外两篇,上篇讨论处世的德性基础,外篇讨论处世的方法原则。前者可谓变中之常,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守持,以使自己保持并完善自我的人格修养;后者可谓常中之变,可因时地的不同而有所变易,以使自己合乎并顺应时势的流转。而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有机地结合二者,才能使人显得既厚重,又智慧。

本书的取材均不出《周易》经传之外。传统易学认为,《易传》出于孔子之手,是对《易经》的标准解释,必须经由《易传》才能了解《易经》。此所谓以传解经。进入本世纪后,由于受历史主义的观念和方法的影响,不少学者认为《周易》的经和传为性质不同的两部著作,前者虽包含一定的哲理,但主要是筮占之书;后者虽也谈了筮占,但主要是哲学著作。因而主张经传分观。本人认为,从文献学和史料学的立场说,经传分观无疑是一种最好的办法。但从哲学的和思想发展的立场说,以传解经又委实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思路。本书重在讨论处世之“道”,所以依然沿用了以传解经的老路子。

宋人朱熹有云,“《易》只是个空底物事”。既然是“空底物事”,也就为人们驰骋想象留下了许多可能性空间。本人曾写过一首打油诗,其中有两句说:哲人布爻思形上,术士摆卦演流年。而这本小书,既无哲人之思,又无术士之媚,真可谓不上不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上不下”的东西,也只是搭了个骨架而已,虽无“体丰怯热”之忧,却也实在“瘦”得可怜。博雅君子,幸见谅焉。

[yao_page]

目录

内篇 处世的德性基础

一、自强不息

二、厚德载物

三、忧患意识

四、迁善改过

五、中正和合

六、谦卑礼敬

七、纯诚信实

八、利以合义

九、持恒守志

十、乐天知命

[yao_page]外篇 处世的方法原则

十一、时止时行

十二、当位处顺

十三、知几察变

十四、慎始慎终

十五、交感比应

十六、屈伸有度

十七、求同存异

十八、裒多益寡

十九、遁世无闷

二十、极数知来

  ( 0 ) ( 0 )  

  相关阅读:
· 《论语》尧曰第二十
· 《论语》子张第十九
· 《论语》微子第十八
· 《论语》阳货第十七
· 中华商道之“道”
· 中华商道浅析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4150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公民德行教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