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孝”原本“自然之道”[连载一] |
2009/8/28 14:28:00 来源:中华经典网 责任编辑:中华经典网 我要评论 【打印】 |
fiogf49gjkf0d “孝”,原本“自然之道”乃大自然发展进化,新旧交替过程中的自然法则之一。查过去不知所始,看未来不知所终。 清朝道光年间,山东烈山集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有个叫张六子的屠户,在他四十六岁那年的一天,他把一头老牛捆绑好,一切准备就续,到屋里去拿盆盛血。出来后,刚才磨好的屠刀眨眼间却不翼而飞!这时,只看老牛在流泪,小牛蹲在一个墙角也在流泪。张六子走到小牛跟前,把它拉起一看,发现刀居然藏在小牛屁股下——原来是,一边的小牛似乎预感到了母亲就要被惨遭宰杀那即将发生的可怕的事!于是就趁其不备,偷偷把刀衔去 。当张六子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之后,那颗一向冷酷的心被这生灵伟大的救母之情深深打动了,那一向泯灭的人性被这生灵迸发出来的巨大力量震醒了!他流着泪,慢慢为老牛解开绳索,这时老牛在小牛耳边低叫几声,只见小牛马上向张六子跪下叩头以表感谢。张六子为过去的屠戮无数深感懊悔,当场发誓,自此决不再杀生!于是,便永远告别了赖以生活的屠宰生涯。张六子把这两头牛喂养起来, 并走入佛门。 母牛死后,小牛在张六子八十六岁去世时,不吃不喝,哀鸣不已,七日命毙。 不用说人类,仅在动物界,“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这人尽皆知的“自然现象,”不就揭示了“孝”,这一自然法则吗?当然,这些现象只是它们与生俱来的自然本能,只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兴许说不上什么思维与意识。 造物主为何要赋予它们这种“天赋本能”呢?那是因为它们从母辈那里享受到了伟大的爱!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曾经发生过一场火灾.大火扑灭后,人们收拾现场时发现:一只烧焦了的鸟,尽管早已死去,但仍雕塑般伏在一棵大树下。有人用树枝轻轻拨了拨,竟没想到几只雏鸟从已经死去的母亲的翅膀下钻了出来!当时,所有在场的人惊呆了被这鸟妈妈伟大的母爱!在大火来临之际,鸟妈妈本可以只身展翅高飞以逃生,但,它没有!它不忍心把自己的孩子遗弃在火海中,而是展开双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孩子们撑起了一把保护伞。任熊熊烈焰吞噬自己,也要保护羽翼下的孩子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把生的希望献给孩子;把毁灭的苦痛留给自己。 [yao_page] 小麻雀面对凶猛的猎狗,为了保护自己坠地的孩子,从平安的高枝纵身扑下,欲拼死一搏。英勇气概,震摄强敌,而不禁退缩! 一群羚羊在前有深涧拦道,后有猎人合围的生死关头,老羚羊用自己的脊梁为儿女们搭起了通向彼岸的生命桥:儿女们死里逃生;父母们粉身碎骨!慷慨惨烈,气壮山河!草木为之含悲,风云为之变色! 一位母亲就是一尊最可信赖的护佑女神!一位父亲就是一位最伟大的英雄! ...... ...... 当然,在动物界,也许根本说不上人类特有的“亲情”二字。然而,在动物的群体中,却潜意识地蕴含着酷似人类的血肉亲情。明朝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每当乌鱼产下仔鱼之后,便元气大伤,致使双目失明。仔鱼们团团围住一张一翕大口喘气,淹淹一息的母亲,依依不肯离去。有的便自己游到母鱼口里。在混沌迷茫中,母鱼误以为是别的东西,便吞下肚去。待进食清醒后,明白了吞下的原来竟是自己的孩子,便闭口瞑目,绝食而亡...... “狗有泽草之恩,马有垂缰之意”,“结草、衔环”,人们常用来比喻知恩图报。据南北朝梁人吴均 《续齐谐记》记述:后汉人杨宝九岁的一天,在山下看到一只受了伤的小黄雀,满身虫蚁。杨宝把它救起,带回家中疗伤包扎,精心喂养。待它体壮羽丰便放飞了。当天晚上,杨宝梦见一黄衣童子,口衔四个白玉杯,说是报答救命之恩。言罢放下玉杯,化为黄雀飞去。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万物灵长之首的人类呢?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有恩不报非君子”。长期以来,便成了中华民族的普遍信仰,也成了衡量“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之一。“知恩图报”,不仅仅是人类潜在的善良本性,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国家政府给人们天下太平,安居乐业;老师领导给人们智慧力量;妻子儿女给人们天伦之乐、家庭温馨;兄弟姊妹给人们手足之情、比肩相助;亲朋好友给人们提携相帮;山川河流给人们布帛菽粟、生存环境;日月星辰给人们金风玉露、晨光夕晖......国家政府之恩、老师领导之恩、妻子儿女之恩、兄弟姊妹之恩、亲朋好友之恩、山川河流之恩、日月星辰之恩......都是我们要感激的。然而给予我们最多的、最深的是父母恩!正如《诗经.蓼莪》所描写的:“ 父亲啊,您生养了我;母亲啊,您养育了我。父母双亲哪,您生养我、抚慰我、关爱我、教导我、庇护我、抱着我…… 我想报答父母双亲的大恩大德,但父母的恩德象茫茫太空,浩瀚无边,这要我怎么能相报!”如果真的“知恩图报”,首先要报的是父母恩。报父母之恩,那就是孕育于环宇的一个字——“孝”! [yao_page] 在甲骨文里,“孝”字是这样的:“ ”,多么象一个长着长发的,面向左的老人;在金文里,“孝”字写做“ ”;在篆书里,“孝”字写做“ ”,上面一个长发老人,下面一个孩子。整个“孝”字是一个老人按着一个孩子的头,下面的孩子扶持着上面的老人。整个字形生动地描绘出“孝”字的丰富内涵。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解释“孝”为“善事父母者”。《尔雅》云:“善父母为孝。”段玉裁注曰:“《礼记》:‘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为畜。” 一部《孝经》把“孝”提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的高度,把“孝界”定为贯通天地人三才的根本。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立元神》归结为;“孝” 是天意决定的——“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不可一无也。”他认为天与人是合一的;天通过孝与悌这一天经地义的自然法则创造万物,人通过礼乐等活动来成就万物。在今天,我们用辩正的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分析。这里的“天”,不是“天皇玉帝”,而是整个大自然;这里的“天生之以孝悌”也不是“玉帝旨意,”而是自然存在的客观规律;这里的“天人合一”,在今天看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与大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自人类走出原始森林之后,在相当长的漫漫旅途中,在雷电风霜、天敌大火......面前,只是匍伏在大自然脚下的奴隶。在极其艰难的生存环境中,使人们日益意识到新一代的成长离不开老一代的抚育,而老一代的善终离不开新一代的照料。客观上说,它是个人得以存活、成长;也是整个人类得以延续、发展的最基本的行为,也是人性的本然。正如孟子在《孟子.尽心章句上》所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对人性初始体验的这种感悟和深度开掘使我们远古的祖先一致认同了“孝”的概念。因而,自然而然地被认为这是人类道德的最基本的规范。这个认可,并不是某个“先知先觉”的圣贤清晨一觉醒来突然的“天才发现”,而是人类全面总结了长期以来生活的体验。对“孝”的实施履行,不是出于任何人的教诲,不是迫于外力的强制,而是人类遗传基因善良本性的天然形成,乃大自然发展进化,新旧交替过程中的自然法则,乃天经地义。
|
|
|
相关阅读: |
|
|
评 论: |
已有0条评论,共6320人参与,点击查看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