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 论: |
已有9条评论,共8653人参与,点击查看 |
|
 |
|
hao |
|
 |
|
|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 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俗话 说:“百善孝为先”, “孝心一开、百善皆开”。由此可见,
孝是百善之首、人情之美、人性之基、人生之根。
(一)什么是孝?
孝字的构成,上有老、下有子,老护佑子,子支撑老。护佑就是慈爱,支撑就是孝敬。
(二)孝的内容:听父母之命、养父母之身、暖父母之心、谏父母之过、侍父母之病、葬父母之身、祭父母之魂。
(三)不孝有八:孟子先曰: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即1.对父母的过错阿意曲从,使父母陷入不义;2.家境贫困,父母年老,却不愿当官求俸禄以供养父母;3.不娶妻子,没有儿子,断绝了后代。孟子后补充曰“不孝者五:惰其 四 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 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 好 财物,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四)孝的次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不毁为先,扬名为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成人.后成才
(五)孝的意义
孔子曰:“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孔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即在家尽孝、在国尽忠。
孔子曰:“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即在家恭敬兄长、在外尊敬师长。孔子曰:“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即能治理好家庭,为官后也能治理好国家。
(六)孝的目的
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在家尽孝、做一个小孝子;在国尽忠、做一个大孝子。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最低、最高两大目标。
孔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来没有过。不犯上作乱,是人生的最低道德底线。
(七)孝的教育
孟子曰:“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所谓教----就是“上所施,下所效也”。
所谓育---就是“养子使做善也”。
所谓教育-----就是长善救失,恢复人的本性----善,改掉受后天污染的恶习、积习。老师在学校教学生在家里对父母尽孝道;家长在家里教孩子在学校敬师道,“大手拉小手,小手拉大手,家长、学生、老师共同践行《弟子规》”。
家庭教育是人生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身为人父,终身为师”;方法是一对一的言传身教 ;主要教材____《弟子规》,侧重于孩子的成人教育. 家长才是塑造孩子灵魂的真正工程师;
学校教育是人生第二课堂,是家庭教育的延续.老师是学生在校的父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方法是一对N个的课堂 教学;主要教材 ____教科书 .侧重于学生的成才教育。老师是辛勤的园丁、精巧的雕花工、灵巧的绣花匠;。
社会教育是人生第三课堂,是家庭教育的扩展。“老师”是商店、饭店、网吧、棋牌室、歌舞厅的老板及其他。方法是N个对一的钱物交换 .主要教材_____市场经济.侧重于金钱教育。社会才是真正的大染缸,“近赤者红、近墨者黒”。所谓5+2=0或负于0,就是讲社会 教育对学生的反作用.
这三者的关系是: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关键、社会教育是人生教育的保证。
成功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孩子成人成才,视金钱如粪土.成了金钱的主人,心系父母、胸怀天下,报答父母、报效祖国。
失败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孩子成年没成才,视金钱如命根、成了金钱的奴隶,心系自我、浪迹天涯,羞辱父母、祸害祖国。
不算成功也不算失败的教育是:家庭教育成效显著,学校教育因各种原因不尽如人的意 ,但受社会教育影响很小,孩子没有成为金钱的奴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算较成功的教育,毕竟孩子成人了吗.成不了大业还可以成个小家;挣不了大钱还可以挣小钱;养不了父母还可以养活自已;给国家没有什么大贡献但也不给国家添乱.这也算得上优秀公民吧.
(八)孝的教材
《弟子规》是家庭教育的范本,是中国传统家教、家规、家训、家法的集大成者。
《弟子规》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仁者爱人、泛爱众的光辉思想,处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仁与“八德”的关系不是平行关系,而是内与外的关系、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也就是说“仁”是“八德”的内在的抽象内容,“八德”是“仁”的外在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善良之心,就不可能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举;也可以说,仁爱之心、善良之心是为人之道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为人之德行,二者合起来,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道德。由此可见,道是名词、德是动词。道是说的、学的,不学不知“道”;德是做的、行的,不做不行叫缺“德”.
|
|
 |
|
|
行孝,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
|
 |
|
|
支持!太好了,社会有救了! |
|
 |
|
|
好 |
|
 |
|
|
孝是德行的根源 |
|
 |
|
|
孝是中华文化的根。 |
|
 |
|
|
讲的太好了 |
|
 |
|
|
好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