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gf49gjkf0d 从成都出发,出成渝高速龙泉段路口,向右行500米,位于龙泉驿区阳光大道4号院的黄再军医院掩映在风景秀丽的龙泉山脉聚宝山下。虽位于主干道边,但其清幽空灵的环境,屏蔽了尘世的喧嚣。在这里,奇迹每天都能发生,久治不愈的重症肌无力者、类风湿患者能够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这里,又被人亲切地称为“孝庄”,生活在里面的近400名老年人和病人,在这里不但能享受到精湛的医疗技艺,更能享受到如亲人般的关怀。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黄再军医院更是在第一时间接收了重灾区转过来的病人周秀芳。院长黄再军以其独特的医疗技艺,让周秀芳告别了类风湿病的折磨,而温馨如家的照顾,更是让周秀芳走出了地震留下的阴影。医道与孝道,完美的结合,成就了独特的“医养结合”。那他们又是如何将“医与孝”完美的结合起来?日前,记者前往该地探寻究竟……
不愿回家的病人
——贴心的护理让病患者找到了幸福的感觉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使地处成都龙泉经济开发区的成都黄再军医院,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医院的住院大楼开始剧烈晃动,院领导立即意识到发生了地震,并果断下达指示“立即转移院内的老人及病人,不惜一切代价保证他们的安全。”随后院党支部组成相关应急小组,并将全院医务人员分为6组,分别对医院居住的老人、病人进行转移。由于震波的影响住院大楼的电梯暂时无法使用,加之入住的老人及病人有大部分均活动困难。医务人员不顾自己的安危一次次冲进大楼,分批将老人及病人或背或抬地转移到了安全地点。
“爷爷,要不要我扶您?”看见腿脚不便的王大爷正吃力行走在楼梯的台阶上,导医护士微笑着询问。“不用,不用,我正好可以锻炼锻炼身体。”王大爷努力地攀爬着,虽然辛苦但却幸福。
“你好!吃饭了没有?”工作人员张鹏和李婆婆彼此微笑着打着招呼。在病区里,随处可见的笑脸,随处可听的敬语让人充满了幸福和亲切。和地震之前相比,黄再军医院似乎没有任何不同。
“地震后我的儿女想把我接回去住,我告诉他们我在这里过得很好,回去反而还不习惯了。”在成都黄再军医院例行的医院党支部会议中,陈婆婆不无感动地说,这里的每个护士、护工待我亲如家人,嘘寒问暖,悉心照顾。在这里,除了有秀丽安宁的风景与人文环境,更有如儿女般贴心的照顾。
陈婆婆所说的风景秀丽事出有因,成都黄再军医院位于龙泉山脉聚宝山下,空灵、清新。虽与龙泉阳光大道相邻,却能够闹中取静,远离尘世的喧嚣。2万余平方米的面积,除了必备的医用楼,还拥有了龙泉聚宝山老年公园,因地制宜修建的缓坡地带,直通聚宝山半山腰。老年公园始建于2004年,格局别致,是天然的氧吧,是四川省首家免费为老年人开放的老年公园。“我们这里也有一环路、二环路和三环路。”张鹏幽默地说,专门修建的缓坡地带,可以让进行康复训练的病患进行肢体训练。
“在这里,没有人把我们当成是老人、病人,人们互相尊重,营养师给我们每周配好餐以后,我们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陈婆婆说,病人们成立了生活管理委员会,在每周食谱上除了营养师的签名外,还必须有生活管理委员会值班人员的签字。而唱歌、跳舞、太极等八个兴趣小组构成了病患与老年人丰富多采的业余生活。“院方还组织护理人员组成兴趣小组要与我们比赛。”地震发生后,医院组成相关应急小组负责老人及病人的医疗护理工作,让老人及病人有一个安稳的环境,平安地渡过地震期。随后院党支部还成立自愿小分队,随时准备赶赴前线,为灾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爱心小屋”里的故事
——这里没有病房,有的是温馨的家的味道
面对无情的灾难,医院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下,专门为四川地震灾区开放了绿色通道,以求第一时间救治灾区转来的类风湿等病人,至今为止已接受此类似病人13人。周秀芳老人是第一位由灾区送来的类风湿病人,也是病情较重的一位。
“周婆婆,来擦擦背。”在8424房间里,龙泉驿区“十佳护士”候选人,邓富蓉护士长轻声地对周婆婆说道。周婆婆家住都江堰市,突然的灾难让其类风湿病急性发作。黄再军院长在得悉情况后,第一时间将老人接入医院,并亲自为老人诊治。经黄风湿系列疗法治疗一疗程(15天)后,老人现已能下床自由活动,病情得到了控制。
“你们把病房打扫得好干净啊!”看着窗明几净的房间,记者不禁感叹。“我们这里不叫病房,也没有人是病人。”邓富蓉纠正道。这时,记者才注意到爱心楼(医用楼)的走廊上,贴于房间外的一颗“红心”上,写着“爱心小屋”的字样。据介绍,每天早上8点,是护理人员开始每天常规护理和康复理疗的例行工作的时间。在8421房间,一阵轻声呻吟让记者驻足,难道是医护人员没有管房间里的老人?带着疑问,记者推门而进,只见一位年轻的护士正轻柔地帮躺在床上的一位老人揉着脚,对于这恰到好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