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注册研究会会员 | 帮助 | 设为首页
中华经典网
网站首页 政策资讯 文化机构 文化学校 讲师风采 人才信息 义工之家 视频空间 联盟单位 国学教育 党建园地
瑞林书院 国学融媒体 瑞林甄选 公益论坛 培训信息 夏令营 冬令营 研学营 儒商人物 德行天下 在线留言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动态  组织机构  研究会章程
论坛简介  筹备资料   申报流程   历届回顾
联盟公约  联盟说明  联盟单位  加入联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投稿 > 正文
 
品诗词年味 看文化传承
2017/3/28 18:17:45 来源:中华经典网 责任编辑:汤丽英 我要评论 【打印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它代表一年的结尾和新一年的开始,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体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如此重要的节日,当然少不了文人墨客的诗意盎然,从中可以看出春节的文化传承。

    诗人戴复古在《除夜》里写到“扫除茅舍涤尘器”。不错,过年首先要洒扫庭除,使内外整洁。除了打扫卫生,还要准备新年食物,比如馒头,花卷,各种菜类,还有花生,瓜子,糖果等。除此之外,还有贴春联和放鞭炮。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画上神荼和郁垒二神的图像来祈福灭祸。由于后人往往把春联贴在桃符上,于是后人以“桃符”借指春联。鞭炮的前身是由竹筒和炮药制成,点火爆炸,所以被称为“爆竹”。

    做完这些年前的准备,就迎来了新年与旧昔的分界线——除夕。除夕夜抒怀的诗还真不少。如“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表示冬去春将来,一宵平分今年和过去的一年。又如“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除夕守夜是自古至今一直遵守的习俗,天增岁月人增寿,所以除夕夜守夜被称为守岁。范成大的“除夕更阑人不睡,厌攘钝滞迎新岁”和苏轼的“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等也都道出了古代除夕守岁的情景。如今更是庆良辰,看热闹,街巷霓虹曜。

    除夕夜后便是新年了,是农历的正月初一,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在这普天同庆的日子里,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拜年。晚辈去长辈家里拜年,同事朋友之间的新年问候。古代车马邮很慢,但心意都是有的。正如文征明所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如今科技发达了,通讯方便了,大家可以通过打电话,发短信,微信,QQ等通讯工具向友人送去新春祝福。

    除旧布新,迎禧接福,过年当然少不了喝酒。据《神农本草》所载,酒起源于远古的神农时代,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上,酒与文化基本上是同步发展。古人过年少不了喝酒,最著名的便是屠苏酒:“举杯互敬屠苏酒”“半盏屠犹未举”“碧井屠苏沈冻酒”等等。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新年预示春将回归,万物复苏。农民也可以根据气象来判断今年的收种。“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田家占气候,共此说丰年”。除此之外,按照新年习俗,也是要祭祀神明和祖先的。

    新年是个阖家团聚的日子,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回家。“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刘长卿因在外地做官而无法回家,不禁也泪潸潸了。当今社会也有很多工作人员在新年之际依旧坚守岗位。还有一些将士为保家卫国而长年戍守边疆——“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是董必武为边关战士所抒的爱国豪情,钱来苏在《新年有感》里也提到“勤苏无逸能兴国,士马腾欢敌胆寒”。非古代将士有是心也,现代军人皆有之。我们之所以可以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边关战士挑起保卫祖国的重担,才有了我们安逸的生活。为大家,牺牲和家人团聚的时光,他们是伟大的,值得尊敬和赞美的!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 0 ) ( 0 )  

  相关阅读:
· 怀念书院的忠诚卫士----嘟嘟
· 岁月有感
· 童稚笑颜着汉裳 传统文化新篇章
· 天下父母
· 亲近传统文化 感受瑞林风采
· 不忘本来 开辟未来
 
  评 论: 已有0条评论,共11289人参与,点击查看
        暂无评论
登录
昵 称:

密 码:



关闭
 登录 注册  
公告招聘 更多>>
2013道德大讲堂听众感言 ..【详细】
· 瑞林教育集团简介
· 【重磅】国学之光颁奖盛典获奖单位
· 关于组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
· 沈阳弘德文化传媒正在直播中
· 网易新闻报道
· 今日头条报道瑞林书院
· 和讯网报道瑞林书院
· 凤凰网报道瑞林书院
· 河北新闻网报道瑞林书院
· 中新网报道瑞林书院
论坛感言 更多>>
· 把爱传出去
· 赞《弟子规》快板书
· 国学之歌
· 传统文化的力量---记大连市公民德行
· 在大连做义工(义工手记)
  Copyright & copy 传统文化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国学教育,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学校,传统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论坛官方网站,瑞林书院,国学大中专学历教育,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
官方邮箱:359569999@qq.com 电话:0311-85085111
经典网官方微信号:15076193388
地址:石家庄市四中路16号中国盒子商务楼A座602在线咨询
经典网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冀ICP备06012056号-2

130104020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