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战争,争取和平,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普遍愿望。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庄子也主张:“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但是,诸子大多用说教来劝止战争,这在大国争霸时期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无法解决历史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统一问题,因而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已。齐鲁兵家主张用正义战争来制止不义的战争,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同时也丰富了这一时期的和平思想。 其二,人本特征。中国文化在整体上呈现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格外强调人的意义。齐鲁兵家从“重人”的角度出发,无不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实践,宣扬人的主体意识。 姜太公的人本思想,表现在反对卜筮迷信,相信人在战争中的作用。武王伐纣时,“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于牧野伐商纣,纣师败绩。”(见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王充在《论衡》中记述此事说:“武王伐纣,卜筮之,逆,占曰:‘大凶’。太公推蓍蹈龟而曰:‘枯骨死草,何知而凶。’”姜太公的这一举动,在天命思想和占卜迷信支配政治、军事生活的商末周初,实在称得上是惊世骇俗之举。在姜太公看来,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事,这充分表现出他对人的自身力量的高度自信。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动荡的加剧和兼并战争的激烈,天命观逐渐没落,普通民众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渐提高,民本观念较西周时期赋予了新的内容,民心向背与政治成败的关系已被人们广泛认同,这种民本思想对军事思想领域了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德、刑、详、义、礼、信,战之器也。”(见《左传·成公十六年》)“师克在和不在众”(见《左传·桓公十一年》),对民众在战争中的作用给予了很大的重视。《管子·霸言》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以人为本,首先要爱民,《管子·牧民》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顺民心,才能发挥人民的积极性。管仲的人本思想还表现在对人的教化和管理上,《管子·权修》曰:“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终身之计,莫若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因此教化百姓,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在孙子的兵学思想中,对“人”的认识更加深刻。孙武论兵,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必取于人”,“不可取于鬼神”的思想。他在《用间》篇中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谋攻》篇说:“上下同欲者胜。”《行军》篇说:“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都强调人在战争中的作用。
|